-
重視道經研讀傳揚道教文化
欣逢盛世,中國道教協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於1996年組織發起對道藏經典進行整理編校,編修成一部新的傳統而實用的道藏,定名為《中華道藏》,這是繼明正續道藏經編纂以來新的一次大規模整理,是盛世修典傳統的繼續,得到了教內外的大力支持。
經以為徑世界上的各大傳統宗教,都與其起源地區的文化有著不可分割聯繫,而宗教又在自己的創生和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經籍,並有自己宗奉不二的經典。生長于中華沃土的道教,與華夏文化密不可分,既是三代以來傳統中國巫史文化的繼承者,更是道家文化的直接繼承和發揚者,不僅重視華夏固有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中也包括對不同文化體系的吸收與融合。更重視自身經典經書的傳授、研讀、誦習和整理。在道教看來,道教經典的由來、傳授、奉誦等都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說:“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降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于諸天之上,藏于七寶玄台,有道即見,無道即隱。”三元乃由道的妙一之氣分化而成,既是經誥“從本降跡”的起始,同時也是“萬物斯備”的本源。按《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中說是: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其三元分別是,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分為三。道教最高信仰的三清境三寶君則就是三元的形像體現,分別是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他們各說了十二部經,成為道教尊奉的三洞三十六部尊經。秘而藏之,以傳授有道之君。誘俗修仙,從凡證道,顯揚道德,同契妙理,保命護身,化育群方。
據《道教本始部》載:今之相傳的三洞之一的《靈寶經》,則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鍾山。其後是葛孝先、鄭思隱得而師資相承,蟬聯不絕。藏于上清之宮,靈妙虛結,自然之章,玄古之道的上清經,太元真人茅盈曾師從西城王君受授,漢孝平皇帝時再度由西城真人于洛陽之山傳授給清虛真人王褒,褒又于晉成帝時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魏華存,後由楊羲許謐諸真相傳於世。洞神之《三皇經》自三皇八帝之後,其文亦隱。至晉武帝由鮑靚于嵩高山石室得見,自盟而受,後傳于葛洪真人,相傳行世。祖天師立教布化,先獲老君降授靈寶之文,再得老君授以《正一經》及正一科術要道法文,並得《太平洞極之經》,尊奉《五千言之文》,且始開道門經錄之授受。宗道德,崇三洞,秉真一,正人心,福國家,益世教。由此可知,道教經典傳授之神聖、演道教化之重要,故而被信仰者奉為必須皈依敬奉三寶之一,倍加珍重。
道教在創立之後,其所奉持的經典道書在傳行中日益增多,為使之真正發揮傳揚真道,敷衍大義,為學道尋真者輔以正途之由徑,並使之在傳承中得到積累和豐富,六朝以來,歷代的道門高士都積極地對道教經典道書進行收集和整理。東晉葛稚川始訪搜天下道書經典,作遐覽著錄其目以傳存於世;繼有陸天師修靜廣集道書,刊而正之,以整輯遺蹤,提綱振紀。編撰《三洞經書目錄》,總括於三洞。並著書釋微,強調要以齋直整潔心身,持守正一盟威禁戒科略,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道俗歸心,大敞法門。再有梁道士孟智周依據三洞作《玉緯七部經書》,所謂七部是“三洞與四輔”,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是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太清乙太一為宗,大道氣之所結,清虛體大,道乙太清輔洞神;太平以三一為宗,明六合太通為一,正平之氣斯行,道以太平輔洞玄;太玄以重玄為宗,崇玄以致,以玄為太,道乙太玄輔洞真;正一者,正以治邪,一以統萬,遍陳三乘。“蓋乃總道化之教方,統玄門之正典,包羅群藝,綜括眾文”。至唐朝開元年間,在三洞四輔體系架構下,道教的第一部經典總集《開元道藏》編纂得成,不僅使道教的經典體系得到確立,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豐富和繁榮。宋朝時又編纂成《政和道藏》,並在福州雕板刊行,是中國印刷史重要文獻。其後金、元、明歷代皆有《道藏》之纂修,元道藏的重修,再度促進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開創了道教發展的新局面。明正續《道藏》編成,既綜括了各派道書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個文化整體,使道教的文化精神又重新被激揚起來,為各大道教名山宮觀所珍藏,視為鎮山鎮觀之寶。
道教所集的經書典籍,在道教看來這不僅僅就是幾千卷書籍,她的行世也不僅是文獻典籍的豐富,而是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由凡俗通達到神聖的由徑,只要潛心參究便可尋真得道,超凡入聖。《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說:經者,由通之徑也。《雲笈七簽》卷九中亦說:道學七經。經者,徑也,由也,常也,成也。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六朝以後,隨著道經得以系統的整理,道教經 授受的傳統得到繼承並高度重視,道經作為學道修真的由通之徑的重要性在道門也得到了落實和強調,修道者的在道門的道階品秩與參究經書多少有了密切的聯繫。《三洞修道儀》說:凡初欲學道,先到師門受訓,性情稍淳後授三戒五戒,稟承戒律稍精方可得求入道,再經過一個階段始可入靖誦經,思神行道,次後不選年代,經業轉精方參洞經,詣三師請授正一盟威 ,授正一法文諸經;而後進階為洞神道士者必須參學洞神十二部經;進階為高玄道士必須參究道德、西升、玉曆、妙真、寶光、枕中諸經;進階為升玄道士必須參究明真、玉匱、升玄諸科儀經卷;進階洞玄道士必須參究靈寶洞玄諸經;進階為三洞道士則必須授受三洞經教、九真科法;再進則為大洞道士,就為得道者。由此可見,學經多少不僅是學道進階的由徑,也是衡量道行高深標準。是故《正一修真略儀》說: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祗,制魔伏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故能濟度死厄,救撥生靈,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經、金書寶 為之津要也。
經以載道,道教的經書雖然包羅至廣,但其所要闡明的則是她信仰核心—神仙之道,也就是說她的經典的編纂和經典體系的架構都是圍繞這個信仰體系的,否則就不是道藏。道教徒參學研習道經的目標就是要學道悟道、修道證道、傳揚大道、度己度人、福國裕民,最後成為得道合道的神仙,是謂經以載道。比如關於道經中的三洞義旨,《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說: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又說:三洞經符,道之綱紀。修服者因茲入悟,研習者得以還源。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從上述的一段經文中我們可知道,三洞經本乃是通達於玄妙之道的,只是洞神、洞玄、洞真各個所妙化的道的境界不一樣而已。從社會的現實和修道者的實際來說,道書中所闡述的天人哲學和長生度世的道理無不發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啟示。《度人經》說:仙道貴生;仙道貴度;仙道貴實。直發道旨。並告曰:無文不光,無文不明,無文不立,無文不成,無文不度,無文不生。通玄究微,能悉其章。信行道者,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自,齊同慈愛,咸行善心。《道德經》則說:道者,萬物之奧。又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為何是萬物之奧;萬物又為何莫不尊道而貴德。唐著名道士吳筠曾作《玄綱論》闡述其要說:道者,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德者,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群生不知謝其功,百姓不知賴其力。又《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度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清淨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正己化人。總之,經典所載之道和教化之方,道德性命之學,長生度世之妙等等無不備載,所有的信行修煉、教化濟人的要義都是作為道教信仰者必須參究明瞭的,否則就難以承揚起自己所信仰的事業。吳筠在《玄綱論》中曾說:道雖無方,學則有序,故始於正一,次於洞神,棲於靈寶,息於洞真,皆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亦說: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道;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徑。並說:經以斂心,經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為此,道門還專門編輯了日常誦習的功課經供信仰者誦習奉持,並強調是以功課為課己之功。
經典的極其重要性,《雲笈七簽》卷十中所引的經文說:夫守道之法,當熟讀諸經。並說:夫道者,謂道路也。經者,謂徑路也。
行者,謂行步也。德者,謂為善之功德也。法者,謂有成道經,可修讀而得道也。謂有成道路之徑,可隨而行之。作為一個道教的信仰者或研究者,要想真正地弘揚和研究道教就當潛心研習經書,了而悟之修身護命以度己,得而發之以啟迪世人。也只有皈依日誦參究持之以恆,才能如《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所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誠然,奉誦經書最重要還是要讀出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深邃博大的《道德經》五千言,兩千年來研讀注疏者難以其計,《道藏》收錄了百家,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故而能自成一家。以至今天我們還會日誦日有所得,並越來越感到她的偉大和對現實社會與人生啟迪。又如《度人經》中的名句“齊同慈愛”,平平常常四個字,包藏著深刻的人生的哲理、和諧社會人群的至理和為人度世的原則,值得人們細細品味。讀經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所得著書以傳於世,集己之學上繼往聖下達來者;一方面是個人所得以為今用,二者同樣重要和可貴,對社會和人生的價值也有著同樣的意義。道教豐富的經典道書和經書中許許多多的警世箴言,只要我們能靜心研讀,必定會學有所得,得有所用。但對經書及箴言的研讀,即讀經的理解與心得,還應付諸生活實踐,通過實踐來履行體驗,對務道者來說就是要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登山一樣,只知道山的秀美清新、山的空曠幽靜、山的險峻宏偉、山的物種繁華等等,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會有更真切的感受,否則是不可能完整的。也就是說,只有不斷實踐或修行,研讀經書的理解和心得才能得到不斷深入和昇華,利益心身,並能惠及他人和社會,福國裕民。
道書經典的傳授、研讀與整理,是神聖和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成為傳統宗教且為人們尊奉的前提。社會不同人群都可以從中受到啟益,學道修道更是可由此登堂入室,了悟道意,從凡入聖,合道冀仙,精神昇華。歷史地來看,道經的整理和《道藏》的編修,往往是道教文化承傳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開始,這種承傳和發展又往往帶來道教新的興盛局面,不僅使道教的經典體系得到確立,促進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並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豐富和繁榮,使道教得到“中興”。從某種意義上說,《道藏》及其所有的經書,她所記載的中華古代文明,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共同創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文化寶藏,道藏所集經書,內容豐贍,涉及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文學藝術、衛生健康、經書整理、道德教育、科學技術、民俗觀念等我國社會歷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不僅是道教界的,同時也是整個華夏民族乃至人類所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經以為徑,經以載道。讓我們都來重視道經的研習和整理,傳揚道教文化。
(文章編輯自龍虎山道教)
發佈留言
博客更新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