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道经研读传扬道教文化

    日期:2015.09.18 | 分类:谈天说道 | 标签:

    中华道藏

    中华道藏

      欣逢盛世,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组织发起对道藏经典进行整理编校,编修成一部新的传统而实用的道藏,定名为《中华道藏》,这是继明正续道藏经编纂以来新的一次大规模整理,是盛世修典传统的继续,得到了教内外的大力支持。

      经以为径世界上的各大传统宗教,都与其起源地区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联系,而宗教又在自己的创生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经籍,并有自己宗奉不二的经典。生长于中华沃土的道教,与华夏文化密不可分,既是三代以来传统中国巫史文化的继承者,更是道家文化的直接继承和发扬者,不仅重视华夏固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中也包括对不同文化体系的吸收与融合。更重视自身经典经书的传授、研读、诵习和整理。在道教看来,道教经典的由来、传授、奉诵等都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说:“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降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三元乃由道的妙一之气分化而成,既是经诰“从本降迹”的起始,同时也是“万物斯备”的本源。按《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中说是: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分为三。道教最高信仰的三清境三宝君则就是三元的形像体现,分别是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他们各说了十二部经,成为道教尊奉的三洞三十六部尊经。秘而藏之,以传授有道之君。诱俗修仙,从凡证道,显扬道德,同契妙理,保命护身,化育群方。 

      据《道教本始部》载:今之相传的三洞之一的《灵宝经》,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其后是葛孝先、郑思隐得而师资相承,蝉联不绝。藏于上清之宫,灵妙虚结,自然之章,玄古之道的上清经,太元真人茅盈曾师从西城王君受授,汉孝平皇帝时再度由西城真人于洛阳之山传授给清虚真人王褒,褒又于晋成帝时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后由杨羲许谧诸真相传于世。洞神之《三皇经》自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亦隐。至晋武帝由鲍靓于嵩高山石室得见,自盟而受,后传于葛洪真人,相传行世。祖天师立教布化,先获老君降授灵宝之文,再得老君授以《正一经》及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并得《太平洞极之经》,尊奉《五千言之文》,且始开道门经录之授受。宗道德,崇三洞,秉真一,正人心,福国家,益世教。由此可知,道教经典传授之神圣、演道教化之重要,故而被信仰者奉为必须皈依敬奉三宝之一,倍加珍重。

      道教在创立之后,其所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敷衍大义,为学道寻真者辅以正途之由径,并使之在传承中得到积累和丰富,六朝以来,历代的道门高士都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东晋葛稚川始访搜天下道书经典,作遐览着录其目以传存于世;继有陆天师修静广集道书,刊而正之,以整辑遗踪,提纲振纪。编撰《三洞经书目录》,总括于三洞。并著书释微,强调要以斋直整洁心身,持守正一盟威禁戒科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道俗归心,大敞法门。再有梁道士孟智周依据三洞作《玉纬七部经书》,所谓七部是“三洞与四辅”,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是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太清乙太一为宗,大道气之所结,清虚体大,道乙太清辅洞神;太平以三一为宗,明六合太通为一,正平之气斯行,道以太平辅洞玄;太玄以重玄为宗,崇玄以致,以玄为太,道乙太玄辅洞真;正一者,正以治邪,一以统万,遍陈三乘。“盖乃总道化之教方,统玄门之正典,包罗群艺,综括众文”。至唐朝开元年间,在三洞四辅体系架构下,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总集《开元道藏》编纂得成,不仅使道教的经典体系得到确立,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丰富和繁荣。宋朝时又编纂成《政和道藏》,并在福州雕板刊行,是中国印刷史重要文献。其后金、元、明历代皆有《道藏》之纂修,元道藏的重修,再度促进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开创了道教发展的新局面。明正续《道藏》编成,既综括了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整体,使道教的文化精神又重新被激扬起来,为各大道教名山宫观所珍藏,视为镇山镇观之宝。 

      道教所集的经书典籍,在道教看来这不仅仅就是几千卷书籍,她的行世也不仅是文献典籍的丰富,而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由凡俗通达到神圣的由径,只要潜心参究便可寻真得道,超凡入圣。《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说:经者,由通之径也。《云笈七签》卷九中亦说:道学七经。经者,径也,由也,常也,成也。径直易行,由之得进,常通不塞。六朝以后,随着道经得以系统的整理,道教经 授受的传统得到继承并高度重视,道经作为学道修真的由通之径的重要性在道门也得到了落实和强调,修道者的在道门的道阶品秩与参究经书多少有了密切的联系。《三洞修道仪》说:凡初欲学道,先到师门受训,性情稍淳后授三戒五戒,禀承戒律稍精方可得求入道,再经过一个阶段始可入靖诵经,思神行道,次后不选年代,经业转精方参洞经,诣三师请授正一盟威 ,授正一法文诸经;而后进阶为洞神道士者必须参学洞神十二部经;进阶为高玄道士必须参究道德、西升、玉历、妙真、宝光、枕中诸经;进阶为升玄道士必须参究明真、玉匮、升玄诸科仪经卷;进阶洞玄道士必须参究灵宝洞玄诸经;进阶为三洞道士则必须授受三洞经教、九真科法;再进则为大洞道士,就为得道者。由此可见,学经多少不仅是学道进阶的由径,也是衡量道行高深标准。是故《正一修真略仪》说: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祗,制魔伏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拨生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 为之津要也。

      经以载道,道教的经书虽然包罗至广,但其所要阐明的则是她信仰核心—神仙之道,也就是说她的经典的编纂和经典体系的架构都是围绕这个信仰体系的,否则就不是道藏。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后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是谓经以载道。比如关于道经中的三洞义旨,《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说: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又说:三洞经符,道之纲纪。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从上述的一段经文中我们可知道,三洞经本乃是通达于玄妙之道的,只是洞神、洞玄、洞真各个所妙化的道的境界不一样而已。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理无不发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启示。《度人经》说:仙道贵生;仙道贵度;仙道贵实。直发道旨。并告曰: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通玄究微,能悉其章。信行道者,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自,齐同慈爱,咸行善心。《道德经》则说:道者,万物之奥。又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为何是万物之奥;万物又为何莫不尊道而贵德。唐著名道士吴筠曾作《玄纲论》阐述其要说: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德者,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群生不知谢其功,百姓不知赖其力。又《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度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清净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正己化人。总之,经典所载之道和教化之方,道德性命之学,长生度世之妙等等无不备载,所有的信行修炼、教化济人的要义都是作为道教信仰者必须参究明了的,否则就难以承扬起自己所信仰的事业。吴筠在《玄纲论》中曾说:道虽无方,学则有序,故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亦说: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道;灵宝说经,当以定观、内观为要;太上立教,当以道德、日用为规;内而修己,则虚皇四十九章经、洞古、大通、生天、清静诸经最为捷要;外而济世度幽,则黄帝阴符经、玉枢、北斗、消灾、救苦、五厨、生神诸经,玉枢、朝天、九幽诸忏,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径。并说:经以敛心,经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诵不辍,消除魔障,增广道缘。为此,道门还专门编辑了日常诵习的功课经供信仰者诵习奉持,并强调是以功课为课己之功。

      经典的极其重要性,《云笈七签》卷十中所引的经文说:夫守道之法,当熟读诸经。并说:夫道者,谓道路也。经者,谓径路也。

      行者,谓行步也。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法者,谓有成道经,可修读而得道也。谓有成道路之径,可随而行之。作为一个道教的信仰者或研究者,要想真正地弘扬和研究道教就当潜心研习经书,了而悟之修身护命以度己,得而发之以启迪世人。也只有皈依日诵参究持之以恒,才能如《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所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诚然,奉诵经书最重要还是要读出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深邃博大的《道德经》五千言,两千年来研读注疏者难以其计,《道藏》收录了百家,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故而能自成一家。以至今天我们还会日诵日有所得,并越来越感到她的伟大和对现实社会与人生启迪。又如《度人经》中的名句“齐同慈爱”,平平常常四个字,包藏着深刻的人生的哲理、和谐社会人群的至理和为人度世的原则,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读经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所得著书以传于世,集己之学上继往圣下达来者;一方面是个人所得以为今用,二者同样重要和可贵,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也有着同样的意义。道教丰富的经典道书和经书中许许多多的警世箴言,只要我们能静心研读,必定会学有所得,得有所用。但对经书及箴言的研读,即读经的理解与心得,还应付诸生活实践,通过实践来履行体验,对务道者来说就是要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登山一样,只知道山的秀美清新、山的空旷幽静、山的险峻宏伟、山的物种繁华等等,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会有更真切的感受,否则是不可能完整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实践或修行,研读经书的理解和心得才能得到不断深入和升华,利益心身,并能惠及他人和社会,福国裕民。

      道书经典的传授、研读与整理,是神圣和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成为传统宗教且为人们尊奉的前提。社会不同人群都可以从中受到启益,学道修道更是可由此登堂入室,了悟道意,从凡入圣,合道冀仙,精神升华。历史地来看,道经的整理和《道藏》的编修,往往是道教文化承传和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开始,这种承传和发展又往往带来道教新的兴盛局面,不仅使道教的经典体系得到确立,促进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并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丰富和繁荣,使道教得到“中兴”。从某种意义上说,《道藏》及其所有的经书,她所记载的中华古代文明,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共同创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文化宝藏,道藏所集经书,内容丰赡,涉及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卫生健康、经书整理、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民俗观念等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道教界的,同时也是整个华夏民族乃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经以为径,经以载道。让我们都来重视道经的研习和整理,传扬道教文化。 

    (文章编辑自龙虎山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