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道’ 分类的汇整

  • 道教内丹术的形神观

    日期:2015.09.10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道教内丹术的形神观 

    婴儿现形图
    婴儿现形图

    众所周知,道教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是主张形神统一、形神不离的。与基督教的灵肉分立和佛教的形灭神不灭之说比较而言,这可说是道教形神观的一个特色。不过应注意,道教的形神观有时呈现出很特殊的表现形式,若不加以辨析,极有可能对道教的形神观产生误解,即认为道教并不是一贯主张形神不离和形神统一的。比如,道教内丹术所体现出的形神观念就是如此。我们在此试对其加以简要分析,目的是证明道教的形神观虽然表现形式有异,但始终坚持了形神不离和形神统一的立场。

      道教既然主张形神不能相离,就必然以某种方式将二者合在一起。在道教中,形神合同有两种形式。一是形神相合后仍有形可见者,可称为形神合同于实。一是形神相合后变得无形无相者,可称为形神合同于虚。形神合同于实就是所谓的白日飞升,肉体成仙,精神亦随之升天。《抱朴子内篇•论仙》说:“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①肉体飞升,自然会有形,因而刚升天时是可以看见的。如《抱朴子内篇•至理》称:“河南密县,有卜成者,学道经久,乃与家人辞去,其始步稍高,遂入云中不复见。此所谓举形轻飞,白日升天,仙之上者也。”②这种形神合为实体的白日飞升之说,在宋以前外丹术盛行时期尤为流行,炼丹家大都相信服食金丹可以使身体发生变化,最后冲举上天。但服食丹药而中毒身亡的事件不断发生,唐以后,道教转而注重内丹修仙。内丹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形神观,与形神合同于实有的肉体飞升说迥异其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合同于虚。

      首先有必要指出,内丹术所提出的修炼目标是“炼神还虚”或“阳神出壳”,这极易使一些人由此断定内丹术在形神观上改变了道教传统的形神不离说,只追求精神解脱。有些学者以宋以后道教受佛教影响甚深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内丹术主张形灭而神不灭,与佛教的形神观实已趋于相同。这其实是对内丹术的一种误解。内丹术是在人体内部仿照外丹术而进行的一种生命修炼,修炼者以丹田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意念呼吸为火候,目的是要炼成还丹,使身体变形为仙。如果放弃了肉体,那么必然达不到内丹修炼的宗教目的。实际上,内丹术和外丹术一样主张形神不离,与道合真,但内丹理论并不认为形体可以直接随神飞升,而是通过一系列转化变成神,与神在“虚”的境界中合为一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合同于虚。虽然“神”或“虚”摸不著看不见,但形却在其中,与神合一了。这之中的道理该作何解释?从内丹修炼的步骤来看,一般都要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阶段。按前述道教对于精和气的一般理解,精和气是凝结成形的物质基础,因而可归于“形”。故在内丹修炼中当精转化为气再转化为神时,形也随之转至神中。所以,对于内丹过程中的三次转化,道书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钟吕传道集•论还丹》所谓“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③,或翁葆光《悟真篇•西江月》所说:“十月功足,形化为气,气化为神,神与道合而无形,变化不测。”④可见,形在内丹术的三个阶段中是参与了转化,且与神并未分离。因此,内丹修炼的最后阶段出现“阳神出壳”,或达到“炼神还虚”的地步,并不意谓神就离开了形,而是神与形早已合在一起,不过没有合成一种实在物罢了。

      再反过来看所谓阳神,内丹书中也有明确指出其并非有些人理解的离开了形的神,而是包含了形的神。如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六说:“形化为气,气化为神,是曰婴儿,是曰阳神。”⑤《性命圭指》说:“若双修性命者,所出乃阳神也。阳神则有影有形,世所谓天仙是也,故曰道本无相,仙贵有形。”⑥对于那种与形分离之神,内丹理论则贬称为“阴神”,认为阴神乃“存思想化之神,此神随用殊致,触处滞碍,故出之必离根本智,多与鬼神为邻。”⑦佛教就是主张形灭神不灭的,因此在形神观上必然为内丹理论所不容。学宗内丹北宗的陈撄宁曾就两者的形神观作过比较,认为“人身精气神,原不可分,佛家独要明心见性,洗发智慧,将神光单提出来,遗下精气,交结成形,弃而不管……彼灭度后,神已超出象外,而精气尚留滞于寰中也。若道家(此处指道教)则性命双修,将精、气、神混合为一,周天火候,炼成身外之身,神在是,精在是,气在是,分之无可分也。”⑧从此处可以看到,内丹理论在形神上是贬佛扬道的。因此,虽说宋以后道教内丹学在性功修炼方面吸收了不少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但内丹与佛教禅宗的区别并未由此而消失,两者在形神观上有明显的分野。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内丹术主张形神不离,追求“形神俱妙”,但形神合同后并不能如白日飞升一样显出实相,只能合而为虚。如翁葆光《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说:“原其至真之躯,处于至静之城,实未尝有作者,此乃神形性命与道合真,而同归于究竟寂空之本源也。”⑨《仙佛合宗语录》亦称:“炼其能变化之神而还虚合道,则曰天仙。天仙者,体同天之清虚,德同天之空洞无极。”⑩但“虚”并不等于无,形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其中的。《唱道真言》说:“夫道之要,不过一虚,虚含万象。世界有毁,惟虚不毁。道经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无他,虚而已矣。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虚也。”11 对于道教徒来说,形神合同于虚并不是生命消失,而是生命的形式上的一种转化,即由平凡的生命转化为高级形态的生命,如“道”一般。

      注:①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引同。
      ②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15页。
      ③见《修真十书》卷十六,《道藏》第4册第672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下引同。
      ④见《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七,《道藏》第2册第945页。
      ⑤《道藏》第24册第24页。⑥《藏外道书》第9册第588页,巴蜀书社,1994年版。下引同。
      ⑦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三,《道藏》第23册第934页。
      ⑧见陈撄宁著、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与养生》第168页。
      ⑨《道藏》第2册第1020页。⑩《藏外道书》第5册第710页。
      11《藏外道书》第10册第777页。

     

    文章转自龙虎山道教

  • 论打坐的真义

    日期:2015.09.09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论打坐的真义

    打坐

    打坐

    一、打坐的含义: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

    打坐是佛道中人为明心见性、修炼内丹而必须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又称“坐禅、“禅定”。打坐姿势不拘,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行住坐卧皆是禅。

    心神如何打坐呢?

    要诀:“鸡能抱卵心常听

    吕洞宾祖师在《太乙金华宗旨》中说:“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只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吕祖以鸡抱卵为喻,说得很清楚,心神要专一归于中宫,即玄牡之门。心神专一归于中宫,久久则生暖炁,此炁称为后天炁。如鸡抱卵为打坐修行的诀中之诀,初学者要谨记。

    学士只要置心一处,则行住坐卧,皆可体会禅的境界,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后世禅家将“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禅宗与儒家理论发展为“生活禅”。

    王重阳祖师《立教十五论》云:“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明静坐。”

    马丹阳祖师说:“道者行往坐卧,不可须臾不在道。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息于绵绵,卧则沉神于幽谷。久久无有间断,终日如愚。”

    二、明师指导:明心见性乃明师

    打坐需要老师指导,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指导打坐?答案是明师。那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明师呢?

    明师要明心见性,“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才能指导学士“追二炁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悟真篇•序》〕”。“二炁”为先天元精所化之先天炁、后天炁,“黄道”为督任二脉,“三性”为水、火、土,即先天炁、后天炁、真意,“元宫”为中宫。张伯端祖师之意是以后天炁擒制先天元精上行,化为甘露,甘露与后天炁凝于中宫结丹,此时目视中宫。明师难遇,明师难求,是修道学佛者都知道的道理。不遇明师,只能是盲修瞎炼,“迷以传迷迷至老”。“打坐”校长说:“我们人类在没床睡觉之前,全部都是打坐的,生命在娘胎里也是以倒立打坐的形式存在的”,这种说法实在荒谬绝伦,只能是伪师。好在教育主管部门取消小学生“打坐”,否则如果按校长原计划推行一个月,“打坐”出毛病,谁负责?

    三、百日筑基:万丈高楼从基起

    龙门派百日筑基之功,取万丈高楼从基起之意,老圣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阳神之有基,在于元精所化之甘露。学士心神归于中宫,渐生暖炁,暖炁日渐壮大,成团,然后以此暖炁冲督脉三关。待三关通后,于一阳来复之机采药,将先天元精化为甘露。如此二候至而又至,将元精炼完,下身马阴藏相,称为漏尽通成,人仙得矣!可在世长年。然于其中重要机关,龙门派至今未公布,纸上寻觅亦不得,因事关道脉之所系,择徒严格之故。故反闸内弟子,难以窥其堂奥。今略述之,以明次序。

    四、打坐初步

    《周易参同契•关键三宝章》说:“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即耳不外听,目不外视,口闭不开,一心内守。守在何处?中宫也。外之耳、目、口三宝,实通内之精炁神,外之三宝“闭塞”,则“精炁神全守中黄”。魏伯阳祖师又说:“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兑为口,打坐时闭口,舌顶上腭,竖直脊梁,“养炁忘言守”。将皮带解开,手表摘下,使身体内之血脉运行通畅,如今之炼功家提倡的松静自然。坐时环境要求是“处空房”,指入空房中打坐。

    学道之士除平时在禅房清静打坐之外,睡时还要敌此睡魔,须用五龙盘体之法:左手大拇指伸开,紧贴左脸颊,使耳朵位于大拇指和另外四指之间,大拇指靠耳后骨,右手握固放于髋骨上,侧身而卧,如龙之蟠,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要心神相抱,目视中宫,不可须臾有失活子时之机,如睡觉时昏沉,心神散乱,先天元精出阳关而不觉,化为后天有形之精液而泄,则大功废也,一场空劳,又得重新安炉立鼎。左手贴脸颊,使耳朵露出好听声音,保持清醒,以防睡得过死,右手握固,为闭精炁之法,如此五龙盘体,方保真宝不泄,元精不失。睡时要诀为“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功夫到时,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白玉蟾祖师得诀后修道有成,在《谢仙师寄书词》中自述“几近桑榆之年,老颊犹红”,如小孩红扑扑之苹果脸,“如有神仙之分”,犹自感叹“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祖师叹惜少年时没有修道,是因为少年人修道,有莫大之好处。因为童贞修道,毫无亏损,只要将其圆陀陀、光灼灼之慧命收归中宫黄庭,时时醒悟,刻刻觉照,护持十月,即可大药过关,养成仙体,再得岀胎口诀,将道胎引岀,成就此道,丹家称之为丹法中之顿法。顿法不需百日筑基之功,直接以十月怀胎之功顿超生死,因为少年人元精至足。《道德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而中老年人必须百日筑基,补破篱笆,补得精足、炁满、神圆,无异童年之精神状态,再往上修,为丹法中之渐法。

    好道高尚之士如少年时没有仙缘,则应努力锻炼身体,“文明其头脑,野蛮其体魄”。昔王阳明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留传后世,曾国藩“吾日三省吾身”,精研《道德经》,明悟上善若水之理,终为晚清名臣。二人皆人杰也,“立功、立德、立言”,兼济天下。成人达己,经世致用,以儒家之进取济世,以释家之空寂、道家之无为修心养性,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原文修改自腾讯道学“少年修道说 论打坐的真义”独家稿件,作者卢理湘 )

  • 道教咒术中的主客体思想

    日期:2015.09.08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道教咒术中的主客体思想

    金光神咒

    金光神咒

      咒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很早就已经出现,如《尚书·无逸》中便有:“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的记载。咒术的出现源于主客体的分化及其矛盾的发展。道教咒术的产生,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主客体矛盾;另一方面,道教重“道”,追求与道同体。在道教看来,人是从“道”分化而来。《太上老君内观经》云:“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①道是绝对的存在,没有主客体之分。人若与道同体,也没有主客体矛盾,但人得生而不能:“尊其气、贵其形、宝其命、爱其神,自取死坏,离其本真耳。”②人与道的分离,主体也就与客体分离,主客体开始产生矛盾,而作为道法之一的咒术:“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③道体法用,道微法显,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因法以会道。通过咒术的施行,实现与道合一,消除主客体矛盾。早期道教重要派别之一的五斗米道产生于巫风浓厚的巴蜀地区,其主要道术为符咒驱邪、召神劾鬼。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咒术也日益理论化,应用也更为广泛,从呼风唤雨、驱蝗利蚕到吃饭穿衣、沐浴理发都须行咒。道教咒术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内以修身,外以济世。修身则净身卫灵、长生不死;济世则驱妖避邪、护国安民等。不同派别的咒术略有不同,如天师道咒术重祈禳治病,上清派重存神修身,灵宝派重济世度人。当然,道教咒术中的主客体和我们日常所指的主客体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其特殊规定。

      一、对主体的规定
      在道教咒术中,施术者作为活动的执行者,显然就是咒术中的主体。同日常主体一样,咒术中的主体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又被赋予能动性,是能动性的存在物。大致说来,道教咒术是从形、神两方面来对主体进行规定的,形是作为感性存在物的方面,而神是作为能动性存在物的方面。

      (一)形
      道教非常重视形体,认为形体是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其所追求长生不死,就是希望形体永不朽坏。在道教看来,只有形体完全,才能做到神全,主体也才能存在。如《西升经》云:“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善摄生者,体性抱神,其心闲而无事,故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传》曰:神太劳则竭,形太劳则敝。神形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④。在道教咒术中,请神致仙、驱鬼伏魔等主要是通过存神来进行,但存神往往表现存思形体的活动。《上清大洞真经·序》中的“入户咒”云:“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宝生。玄灵紫盖,来映我身,仙童玉女,为我致灵。九气齐景。三光同轩,上乘紫盖,升入帝庭。”⑤在道教咒术中,大量的咒语祈求神灵护身卫形:“九气青天,无始上精,皇老尊神,衣服羽青。役御天宫,焕明岁星,散辉流芳,淘溉我形。上餐朝霞,服引木精,固养青芽,保镇松零,肝府克溢,玉芝自生。回年亿劫,色返童婴,五气混合,天地长并。”⑥从形方面来规定主体,认识到形体是主体活动乃至成仙的生理基础是道教的一大特征。

      (二)神
      同时,道教还认识到主体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阴阳不则之谓神”。道教将神实体化,认为人具有能动性是因为人身各个部位均有神灵居住。《无上秘要》卷五引《洞真造形紫元二十四经》则谓人身有二十四神,上、中、下部各八神,上部八神为:“脑神名觉元字道都,发神名玄文华字道行,皮肤神名通孚字道连,目神名虚监字道童,项神名灵谟盖字道周,脊神名盖历辅字道柱:鼻神名冲龙玉字道微,舌神名始梁峙字道政。”⑦同卷所引《洞神经》则谓人身之中有三万六千神。《全真集玄秘要》更是认为此神乃天地造化之根源:“物之大者,终有边际。惟神之大周流无方,化成天地,无有加焉!由其妙有难语,故字之曰神。”⑧主体能动性可成天成地,具有巨大的力量。身中神又为沟通天人之桥梁。施咒时,往往由身外之神灵召出身中之神,再由身中神驱鬼伏魔。如《无上秘要》卷四十引《授洞真上清仪品》“……次入坛,旋行一周,东向叩齿三十六通,发炉祝法:无上三天玄元始三气太上道君召出某等身中虚无自然、飞仙功曹、神仙使者、左右飞龙、太真玉女、王帝直符,各三十六人开启此间土地真官正神。”⑨由于身中神易“驰意奔走”,所以应保神贵气使其固守体内,《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载有还神咒:“每月十五日并晦日,先以意言:神乎神乎。然后以左手抚心乳,密咒曰:神乎神乎,居我之宫,入我之殿,从我而处,与我言语,无复离己。黄气守中而变化成神也,照呵照呵。急急如律令”瑏瑠。可以看出,道教咒术中对主体的规定是从生理基础、能动性两个方面入手,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但道教咒术对主体又有着特殊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的神秘化。日常主体强调主体的感性肉体特征,没有丝毫的神秘性。道教咒术中的主体则具有神秘性,主体本身由许多神灵所组成,一方面是主体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另一方面又被认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的原因所在。

      其次,主体的客体化,也就是主体的性质被外化为客体。咒术中,主体的名号、等级等,都外化为客体的性质。《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中的青帝大魔王:“姓迫落,讳万形,头戴横天之冠,衣青羽之裘,住在东方安大堂乡纳善之世。”11同时,身中神还可外在于人体,从而成为客体。《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论》卷二云:“五帝在天主领飞仙,在地镇五岳主领鬼神,在人主领五脏五神。”12《道法会元》卷一云行法时,可由自己的元神变现出神将,“师曰:也有闭目存想某神自某方来,有按摩搐缩,运内气与外气合者,噫,皆妄矣。若得神灵将、将灵神之说,则平居暇日养神以静而神自灵,冲?以和而无?自真。用之行持自然神合乎神,气合乎气。一举目一动念,则将吏洋洋在左右矣。”13神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说明道教咒术中主体有客体化的一面。

      最后,形神合同化,形神不可相离。《云笈七签》卷四七以宅、器喻形神关系:“夫身者,神之宅;神者,身之器。若不安宅以全道,修身以养神,则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以成万类,宜常拘咒矣。”4形体是精神的寄寓之所,形体不安则精神亦不安,主体能动性也无从发挥。

      二、对客体的规定
      日常客体是指同主本活动有功能联系和被具体指向的东西,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道教咒术中的客体也是主体活动所指的物件,但这种客体不具有客观的性质,而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非常强大,若是不慎触犯了这种神秘力量,那么人将立即得病甚至死亡。道教进一步认为这种神秘的力量具有善恶二元对立的性质。神仙代表着正义的力量,而魔鬼则代表邪恶的力量。

      道教认为,万物的荣枯生长,莫不遵循着自身的法则,客体本来是和谐的,所谓的天灾人祸,皆是人的“妄动”而起。这种和谐的力量被外化为神仙,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可以消魔除鬼、护国安民。《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中的元始天尊即是“道”的化身,有无上的功德、无边的法力:“虚无自然妙道化身,从不可名,言尘沙劫来,济度一切众生。入天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号圆满。或现千光相,或现无边相,或现大身相,或现小身相,或变身入黍米之中,或开毛孔纳无边世界,或掌三千大世界,或雨露洒热恼众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乱,或为贤佐匡乎有道,或有圣君爰降为师。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穷。”16道教将神仙等级化,形成了庞大的神仙体系。施行咒术时,应根据目的的不同在坛中供奉不同的神灵。《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四的“圣真班位品”载有开度祈禳时应供奉的神灵:上层中列“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上清真境虚皇玉晨灵宝天尊妙有上帝、太清仙境万变混沌道德天尊至真大帝”。上层第二列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等五位大帝。左右班列无上玉帝、玉虚上帝共三百六十神位17。咒术中神仙的力量是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并被实体化为客体———神仙。行使咒术时,应祈求神仙赋予力量,杀魔除鬼。《道法会元》卷一五九的“启请咒”即云:“志心启请丰都公,北帝元帅号天蓬,威权赫奕召神兵,扫荡十方诸疫疠。奉请来降三摩地。驱灾逐向他方,随机应请下天坛,不舍慈悲来救护。臣今一心归命礼,披诚沥恳叩虚无,惟愿统领众仙兵,收摄邪魔来备卫。”18通过对神灵的赞美祈求,主体将最终战胜妖魔鬼怪等邪恶的力量。
      咒术中的魔鬼往往给人类带来疾病、饥馑、刀兵等种种灾难,《女青鬼律》载:“逆煞之鬼,流布人间,诳作百病,五逆疾气,寒热头痛,或腹内结坚,吐逆短气,五内胀满,目视颠倒。”19或是:“天魔下降,野道野行,……水旱交并,灾霜雨雹,伤害五谷,人民饥馑。”20以至于“门门凶衰,哀声相寻,众生相残,自作苦恼,相继而死”21。魔鬼象征着人生和社会的种种苦难。道教认为,魔鬼的出现多由人心邪妄而起。如《太上洞渊神咒经》中论述魔鬼时云:“季世之民,侥伪者众,淳源既散,妖气萌生。不忠于君,不孝于亲,违三纲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繇是六天故气、魔鬼等与历代败军死将,聚结成党,戕害生民。”22人心不正,与道相违,妖气渐生,化为鬼魔,为害人间,魔鬼无时无处不在,从空间而言,遍布五方:“东方青帝直符鬼名伯神子一名果子,西方白帝直符鬼名伯和子,南方赤帝直符鬼名泰伯子,北方黑帝直符鬼名忝衣子,中央黄帝直符鬼名伯溪一名渊”23;从时间而言,六十甲子日皆有鬼,如甲子日鬼名元光,乙丑日鬼名邴彰,丙寅日鬼名钊昌等。行使咒术时,应驱魔鬼。《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中一咒云:“灵观大帝,睿圣聪明,日光菩萨,气射帝宸。金刊圣象,三目圣明,黄裳锦袍,足踏火轮。金砖金枪,按行乾坤,名山大川,灵洞真君。火瓢火鸦,气焰威灵,斩妖灭邪,如电如霆。护国砥柱,卫民灵神,德亿万世,辅灵助顺。二圣将军,顺风千里,百万神兵,救度灾厄,如回应声,变祸成福,如影随形。护佑臣身,何求不应,神光洞照,求处吉庆。奉大帝敕急急如律令。”24借助于神仙强大的力量,作为客体的魔鬼被主体所制服,从而现实生活中的主客体矛盾也被“消除”了。

      道教咒术将神仙和魔鬼作为客体,具体与日常客体显著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客体的神秘化。如前所述,咒术中的万事万物都被赋予神秘的属性,受神秘力量的支配。这种客体的神秘化,一方面说明道教对现实客体的认识具有不明确的特征,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另一方面,客体的神秘化,也是咒术赖以存在的基础。因为咒术的施行须依赖神秘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咒术就不具有任何功能了。

      其次,客体的主体化。物件在相互作用中成为适应主体需要和确定主体本质的客体,甚至直接转化为主体的一部分。《太平经》卷三五中认为人的形象是天地所赋予:“又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25行使咒术时,应想像客体进入主体并变化成主体的一部分。《云笈七签》卷三十引《九真中经天上飞文》云:“玄阳大君,入坐肾中,身披紫衣,头巾扶晨。左佩龙符,右带凤文,口吐苍华,灌肾灵根。黑藏目生,身为飞仙,北登玄阙,游行天关。”26客体进入主体,客体的力量也就被赋予给了主体,甚至主体与客体直接合一。《道法会元》卷八四的“一气雷机”即云:“平日行持之际,跏趺而坐,万缘放下,凝神静虑,调息绵绵。……一声霹雳震动,五色光云随祖气,变成亘天黑云,弥漫六合,雷光闪烁。到此之时,万虑俱寂,元始即我,我即元始。金光灿烂,掣动天地,十方交迸,火光如是。”27最后,神魔对立化。道教咒术中,神是道的化身,代表着善,象征著正义的力量,可安魂制魄、护身卫形,也可驱邪避妖、护国安民。魔是道的背离,代表着恶,象征著邪恶的力量,给人类带来疾病饥馑、刀兵灾荒。这种神魔的对立化,一方面是道教对世界进行善恶二元划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实中的主客体矛盾在咒术中的反映。

      三、主客体的矛盾运动
      主客体的分化必然导致二者产生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历来有两种方式:一是彰扬主体性,强调主体可支配客体;另外一种则是试图泯灭主体性,主张顺应客体。对客体是顺应还是支配,时刻困扰著主体。这种予盾的思想在道教咒术表现得非常明显,主体通过自身修炼,克服对道的背离,能够获得力量,并对客体施加影响,亦即主体能够支配客体;但另一方面,作为客体的神仙,是道的化身,具有主体所没有的强大力量,如呼风唤雨、斩妖除魔,主体只能绝对顺应,才能实现与道的回归。

      彰扬主体性,这在许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论述。如《太平经》云:“人者,在阴阳之中央,为万物师长,所能作最多。”28《养性延命录·序》亦云:“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29虽然万物与人都是气所构成,但唯人有“灵”,所以人为天地之尊。更重要的是,主体在客体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有其能动性。《养性延命录》云:“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30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在咒术中,只要主体虚心静念、修炼行持就可得到巨大的力量。《道法会元》卷一即云:“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气融。如阳遂取火,方诸召水,磁石吸铁,琥珀拾芥,以气相召,以类相辅,有如声之应响,影之随形,岂力为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机而中,不神而灵者,诚也。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我,行之在彼。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机在此不在彼”31。感气召神、驱鬼伏魔还是在于主体的作用。主体的修炼,完全可以支配客体。

      主体顺应客体,泯灭主体性,这在道教咒术中也是显而易见。客体被神秘化之后,也就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主体只能顺应。反应在道教咒术中,则须祈求神灵的护。《道法会元》卷二三中的“玉清慧命哀悯沈魂咒”云:“稽首明慧虚无尊,稽首皈命重玄主,裁成天地无得称,普为众生作恃怙,慈济五道转轮魂,哀救三途地狱苦。皈命金阙天中尊,皈命六道慈悲父,皈命玉京无上尊,已离生死长绵绵,出有入虚无所待,能令枯朽变成仙。千劫万劫难一遇,为众广说业因缘,回骸起死永长存,使其神魂无变迁。”32只有主体顺应客体,才能借助于神的力量斩鬼除魔,护佑人间。

      总之,在道教咒术中,是以形、神来规定主体,分别代表主体的生理基础、能动作用;以神仙、魔鬼来规定客体,神仙是道的化身,而魔鬼则是对道的背离,分别代表善、恶两种力量。主体通过顺应客体———神仙,回归于道,获得支配客体———魔鬼的力量,实现对道背离的克服,最终与道同体,主客体合一,从而主客体矛盾也就得到了解决。

      注:
      ① 《太上老君内观经》,《正统道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第19册第85页,下同
      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正统道藏》第10册第5页
      ③ 《道法会元》卷1,《正统道藏》第48册第494页
      ④ 《西升经》,《正统道藏》第19册第238页
      ⑤ 《上清大洞真经·序》,《正统道藏》第1册第787页
      ⑥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19,《正统道藏》第5册第719页
      ⑦ 《无上秘要》卷5,《正统道藏》第42册第182页
      ⑧ 《全真集玄秘要》,《正统道藏》第7册第262-263页
      ⑨ 《无上秘要》卷40,《正统道藏》第42册第336-337页
      ⑩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正统道藏》第48册第340页
      11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正统道藏》第56册776页
      12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论》卷2,《正统道藏》第3册第51页
      13 《道法会元》卷1,《正统道藏》第48册第488-489页
      14 《云笈七签》卷47,《正统道藏》第37册第607-608页
      15 《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2页
      16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正统道藏》第10册第430页
      17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4,《正统道藏》第12册第77页
      18 《道法会元》卷159,《正统道藏》,第50册第410页
      19 《女青鬼律》,《正统道藏》第30册第580页
      20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正统道藏》第10册第17页
      21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1,《正统道藏》第10册第231页
      22 《太上洞渊神咒经·序》,《正统道藏》第10册第230页
      23 《女青鬼律》,《正统道藏》第30册第580页
      24 《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正统道藏》第42册第182页
      25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页,下同
      26 《云笈七签》卷30,《正统道藏》第37册第431页
      27 《道法会元》卷84,《正统道藏》第49册第439-440页
      28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0页
      29 《养性延命录·序》,《正统道藏》第31册第79页
      30 《养性延命录》,《正统道藏》第31册第79页
      31 《道法会元》卷1,《正统道藏》第48册第486页
      32 《道法会元》卷203,《正统道藏》第51册第70页

    文章转自龙虎山道教

  • 怎么修仙和做神仙有什么好处

    日期:2015.08.24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怎么修仙和做神仙有什么好处

    张明贵道长

    张明贵道长

    内功修炼,就是把人身的五脏六腑当成“丹鼎”。“丹鼎”就像一个煮药的器具,按照五脏、五行相生(五脏,心、肝、脾、肺、肾)。心肝脾肺肾在五行里头,肝属木、心属火、肾属水、脾属土。各有所属,就像一盘棋,这几个平衡,就不生病。哪一个“脏”有问题,就会引起其他脏不好。肝,肝不好,肝属于木。肝不好的人,就演变为心脏衰弱了。心脏衰弱了,心脏属于火,就是火不旺。火生土,脾属土,脾也不行了。脾土不行,土生金,肺金也不行了。这就是一个五行回圈。调整这个五脏必须用坐功,修行的人有这个体会,这个叫做“悟”,不叫“学”。悟到哪个级别,自然而然的就懂了。坐的时候,平心静气、呼吸调匀。端坐姿势,最高境界,五气朝元。

    什么是五气朝元?在双盘时,将腿重叠起来,脚心朝天。脚心加上手心、头部等一共五个,所以这叫就五气朝元。然后,由正确的姿势调呼吸,调呼吸实际上就是调节铅汞。铅汞实际上就是金水,这两个调节起来,内火不增。《西游记》上写的孙悟空是心猿、(白龙马是)意马,人与心理,就等于心猿与意马,两个东西不安分。由于一有余力心里必须通过保持心猿紧锁,意马常栓,一达到这两个,道教叫做“静”。

    这点关于“静”的理论,道教早晚课里有一段经,叫《清静经》。《清静经》开始,“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没有形状、没有气味、没有颜色。可是,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的。“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没有感情,可是太阳,它从早上出来,晚上落西边,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这不是无情吗?“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才有了世上没有的。“运行万物”的发展规律是这样产生的。

    什么是“清”与“浊”辩证的关系?《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就比如说,黄河与长江的水,它从发源地流出来的时候,是清水,为什么浊了?因为流的过程中,含带的泥沙(多)了,所以变成浊的了,污浊的水。长江、黄河快入海的时候,水流小慢了,泥沙都沉淀下去了。尤其是浊水,又变成清水了,这是“清”与“浊”的转化。用在人身上来说,《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会变坏呢?先开始是纯朴的心灵,有了欲念、物质追求,所以才不择手段,干出坏事来了。所以,必须要静,消除杂念,欲望看轻些。这是“清”与“浊”的转化。不要人为胡整、赢钱。把它变成枷锁,把人套住。淡泊名利,能生活就行了。

    做神仙有什么好处?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没有战争,没有欲望。谁与谁都不争,和和谐谐。哪个神仙和哪个神仙打架?

    (来源:道教之音独家专访)

  • 张明贵道长:“道”就是一个圈圈

    日期:2015.08.22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张明贵道长:“道”就是一个圈圈
    ( 原文转载自道教之音 )

    张明贵道长

    张明贵道长

    2015年7月11日至12日,道教之音一行前往陕西榆林白云山道观专程拜访了原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榆林市道教协会会长、白云山道观住持张明贵道长,并与张明贵道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交谈当中,张明贵道长还特别对“道”的先天性和“德”的后天性,通过举例子、用最平实的语言向全国道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接下来,笔者将张明贵道长对“道”和“德”的开示整理出来,与道友们一起分享,福生无量天尊。

    “道”是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它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根源。先有“道”,而后才有的世界。“道”,虽然虚无缥缈,捉不住、看不到,但是生活中、自然发展过程中会体现出来。先有道,才有了德;“道”是本,“德”是末。”德”是社会形成后天的,“道”是先天的,永恒不变。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都不是原来的道。

    原来的“道”是从“空”来的,社会上离不了“空”,社会上离不了“空”。就像个亭子。由于中间的“空”,我们才能坐下来谈话。如果是实心的亭子,我们不可能来用。自行车的辐条为什么不能弄成一撇子呢?弄成一撇子既重量大,又不灵活。所以,用辐条调整了这才更灵活,这就跟“道”是同一个理。又比如汽车的是慢慢发展,从推土车、独轮车,慢慢发展而来的马车、汽车、火车,这一个过程就是“道”的演变。

    后天“道”演变,才有了“德”,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它不是一下子就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道”是“无极”,是个“圆圈”。展开来是个“一”字,所以,道生一,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一”这么“一横”,假如你不在跟前画这个“圆圈”,你知道起点在哪里?所以这个就叫无极。

    有了无极以后,才生了两仪。啥叫两仪呢?就是阴、阳。有了阴阳,根据阴阳的变化。“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它就这么回圈旋转,就形成了四象,就是春夏秋冬。有了秋冬,才能产生粮食。春天种,夏季长,秋天收,冬天吃收的果实,这就变成了后天的东西了。有了后天,才有了这个世界,才有了国家的一切。国家有了这些物质,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管理人的这些组织,而后才有了国家,有了政府,他的回圈是这样来的。

  • 刘红博士在“龙门洞与全真龙门高功暗派传承文化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日期:2015.08.20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刘红博士在“龙门洞与全真龙门高功暗派传承文化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  刘红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 刘红

    刘 红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道乐团团长)

    尊敬的任法融大师,梁德华主席,周和来秘书长,樊光春教授,陈法永会长、任宗权道长,各位嘉宾,各位同道大德:
    因参加另外一项活动,时间安排上有冲突,不能亲临本次大会聆听教诲,共襄盛举,非常遗憾!不得已,以书面方式作浅略发言,敬请大家原谅!

    在祖庭龙门洞举办“二〇一五届道教高功音乐实习班”拨职大典,同时举办“纪念王嗣林大师诞辰一〇一周年座谈会”,如果用“意义重大”来作形容的话,那么,我更愿意说,这是灵性、悟性的回归。恭对天颜,沐浴神恩,感念祖师崇高智慧,缅怀先师无量功德,更非“意义重大”可以言表。

    于是,我们意会、感应着玄妙……。
    道教秉持皈依于“道经师”三宝,具体行为上,朴素的“尊师重道”,可理解为“三皈依”的实际践行。稍将其内涵与外延略作扩展,尊师重道,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尊重。

    回顾当代历史,历经“文革”十年浩劫,道教几近绝迹于世尘,正是因为有像王嗣林道长这一辈固守信念的先师大德,在非常时期,克服困难,忍受艰苦,保护经书科本,默习科仪道法,才使得我们道教历经劫难后,仍能浴火重生,传统得以传承,道脉得以延续。当我们感叹不幸中之万幸时,更加感恩于王嗣林等一代先师,为恢复道教传统,重整宫观道场,栽培道教人才而建立的丰功伟德!为他们对信仰的坚定守望而肃然起敬!

    如今,道教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方兴未艾,以往不太被人们知晓的冷门变成为热点,道学研究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成就斐然,硕果累累。以道教音乐研究为例,“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配合老一辈道长不失时机地口传亲授,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存了一些道教经忏音乐的珍贵资料,为传统道教文化的恢复与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道教宗教特色之根本和核心,是道教科仪法事,而科仪法事的施展,又在于执法道人的内功外法。过往的研究经验让我们认识到,不重视道教科仪及其道场环境与道教音乐关系的了解,不重视个体道人及其传承关系的观察,道教音乐的研究既不全面,也很难深入。我们知道,王嗣林道长不仅在“十年浩劫”期间有勇有谋地进行道教经书、文物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文革”结束后,王道长首先重视的是率先在龙门洞、楼观台、玉泉院、八仙宫等主要宫观主持和恢复经忏科仪活动,并于一九八二年首次在玉泉院举办“经忏学习班”,将自己珍藏的全真高功秘笈及科本让学员们相互传抄。其后又先后在楼观台、龙门洞等地举办了经忏学习班,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陕西道教界培养了许多斋醮科仪方面的人才,特别是,王道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下来的全真高功秘笈和科仪经书,为陕西乃至西北地方的道教文化恢复和传承,发挥了直接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道长保存的《皇经》、《皇忏》、《早晚功课经》、《三官经》、《北斗经》、《老子八十一化》、及《三乘纪要》等经书的大量影印和传抄,令西北各地道观科仪有了授受之本而更为正统规范。由任宗权道长主持的一年一度的“高功经忏音乐学习班”,可以说,是受王嗣林道长举办经忏学习班之引导、启示的延续。回到先师故里举行拨职仪式,我们仿佛看到了先师的身影。更令人欣慰的是,先师崇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纪念先师的座谈会,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先师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身体力行传授下来的科本仪范,以及培养出来的后辈人才,不仅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也是一些可供我们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因此,在我看来,对先师最大的尊敬,就是报以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

    为此,我们将继续奋发努力!
    谢谢各位!

    ( 转载 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e682e60102vumr.html )

  • 父亲节 – 以道教孝道文化体悟孝道

    日期:2015.06.21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父亲节 – 以道教孝道文化体悟孝道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中国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道教文化中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吕祖孝诰》三卷,开篇“夫孝,德之基也;忠之门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不孝,则德之基倾,忠之门塞,天之心覆,地之程缺,人之本贼。倾则仁义礼智无其根,塞则经纶事业闭其庭,覆则日月鬼神促其生,缺则东西南北失其衡,贼则视听言动乱其真。故基立而百行端,门开而行藏裕,心顺而福禄集,程全而心志泰,本安而叶枝茂。则大乎德,通乎忠,感乎天,应乎地,成乎人,千古啧啧,为孝子之名。”

    吕祖孝诰 – 十孝

    一曰承颜。承颜者。父母有笑容则喜。有愠色则惧。己有喜。当父母之前则增。己有怒。当父母之前则消。无喜无怒。父母见之不堪。有喜有怒。父母见之亦不常。惟婉容悦色。言笑依依。始可谓之承颜。

    二曰顺令。顺令者,父母欲之东,己不可强之西;父母欲之南,己不可强之北;父母欲赏一人,己不可曰不赏;欲罚一人,己不可曰不罚;惟适其意,行其愿,养志无违,始可谓顺令。

    三曰宽心。宽心者,父母于日用则心谋之,于祸患则心防之,于子之不肖则心耻之,于子之疾病则心忧之,惟不以日月累其心,祸患恐其心,不肖劳其心,疾病虞其心,泰然自适,优游无碍,始可谓之宽心。

    四曰敬身。敬身者,言动视听之非,俱足辱亲令名;舟车饮食之损,俱足亏亲全体;惟口无妄言,行无妄动,立无妄视,坐无妄听,车而恐坠,舟而恐覆,饮而恐醉,食而恐伤,始可谓之敬身。

    五曰善养。善养者,天未寒,抚父母之背,曰,得无寒,寒则添衣;时未饥,进父母之前,曰,得无饥,饥则进食;己虽短褐,必备裘葛;己虽藜藿,亲必极滋味,始可谓之善养。

    六曰继美。继美者,亲用一人,己不敢改之;亲行一事,己不敢更之;亲遗一业,己不敢变之;亲留一言,己不敢忘之;待亲之人愈厚,视亲之事愈重;守亲之业愈谨,记亲之言愈深;始可谓之继美。

    七曰格非。格非者,君之过可以犯颜敢诤,亲之过不可以直言明辨;君以义合,亲以恩合,亲有大过,惟积以诚意,动已至情,婉言不从,继以号哭,天性之间,必有动者,始可谓之格非。

    八曰调疾。调疾者,父母有恙,请明医,慎风寒,躬亲汤药,尝饮食,衣不解带,夜不成寝,食不知味,久而耐烦,愈而心乐,始可谓之调疾。

    九曰尽哀。尽哀者,父母之恩,百年莫报;父母之终,千秋永别;临没而泪流血,心如裂;含敛而声如塞,容如墨;送丧而往如慕,返如疑;水浆不入于口,苫块不离于身,音乐不闻于耳,笑谈不见于齿;自三日三月,至于三年,哀于礼有节,哀于心不忘,始可谓之尽哀。

    十曰追思。追思者,春而奠,秋而祀,生而哭,忌而泣,节而哀,时而献,庙而新,坟而扫,睹风木而兴悲,观白云而长往;执遗器而悽怆,读遗书而彷徨;始可谓之追思。

    此谓之十孝,无处不宜孝,无时不宜孝,无事不宜孝,无人不宜孝。孝生于心,难以言尽,说此十孝,以劝世人。当之水源木根,屋柱山脚,天地本于气;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本于天地,人本于父母矣。

  •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日期:2015.05.06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道教并以玉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句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合称“四御”。前三者是天帝,后土皇是地祇。“皇天”、“后土”相对为文;而代表皇天的通常称上帝,或称玉皇大帝。代表大地的则为后土。万物都是由天地所生化,天生而地养,所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后土又称“地母娘娘”、“地母元君”、“地母至尊”、“后土”等。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上所需的资源,举凡衣、食、住、行都与土地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先民依赖土地、感谢土地,奉祀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后土皇地祗。

    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诰封:“承天郊法厚德光天法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妙观,后土祠也。

    《重刊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云;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圣诞为三月十八日。

    后土宝诰:

    至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
    承天禀命之期,主执阴阳之柄。
    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数蓄于柔顺利贞。
    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
    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
    后土皇地祗。

    继续阅读全文 »

  • 真武玄天上帝

    日期:2015.04.21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真武玄天上帝

    真武玄天上帝圣像 ( 一 )

    真武玄天上帝圣像 ( 一 )

    “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简称“北帝”,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属水,故北帝亦统领所有水族与水上事物。相传北帝因收服为祸人间的龟精蟒妖战伐有功,故元始天尊封其为玄天上帝。

    真武玄天上帝圣像 ( 二 )

    真武玄天上帝圣像 ( 二 )

    北帝信仰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而香港甚或广东一带,亦有庙宇供奉北帝,皆因北帝据说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护持武运及延年益寿的神力。善信向北帝求福庇佑之同时,亦祈求北帝有效地控制水源,令河流不会干涸或泛滥,令各地五谷丰收,人们安居乐业。

    真武玄天上帝圣像 ( 三 )

    真武玄天上帝圣像 ( 三 )

    农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圣诞,当天亦是专门用来消灾解厄的“上巳节” ( 俗称三月三,春浴日,祓除疾病,清洁身心 )。一如其他神明的诞辰,善信均带备香烛元宝纸钱祭拜,以祈消灾解难,平平安安。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其他各地的贺诞活动亦壮观非常。

    真武玄天上帝宝诰

    真武玄天上帝宝诰

    玄天上帝宝诰
    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 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 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左天罡北极。 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 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大天尊。

    香港的北帝庙
    红磡北帝庙(或称鹤园角北帝古庙),
    湾仔北帝庙(又称湾仔玉虚宫)
    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庙,
    长洲玉虚宫北帝庙,
    赤柱北帝庙
    清水湾上洋村北帝庙
    大屿山梅窝大地塘村北帝宫
    黄泥涌谭公北帝庙。

  • 观音开库,借库纾困

    日期:2015.03.13 | 分类:谈天说道 | 评论数:0

    观音开库,借库纾困

    观音开库,借库纾困

    观音开库,借库纾困

    香港许多民间信仰都是源自大陆,但“观音借库”却由本土兴起,这种风俗已演变为本土一项具特色每年循环不息地进行的民间活动。发展至今,为数不少供奉了观音的民间庙宇都有借库活动,让善信上香向观音“借钱”( 抽取写上银码的红纸 ),祈望来年增加收入。

    庙宇外面便有大批善信轮候

    庙宇外面便有大批善信轮候

    观音是一个横跨佛、道和民间宗教的神灵,但借库活动只盛行于民间信仰层面,在佛教和道教的经典中没有记载相关资料,故佛寺和道观没有跟随举行。

    观音借库习俗,从何而来?传说上天为了考验观音大士,派了五百位罗汉来凡间,幻化成僧人模样,向观音大士讨粮。观音大士看见便起慈悲之心,大开仓库,提供斋菜给这五百僧人果腹饱肚。这天正是正月廿六日,观音借库习俗便由此而来。

    到库房抽取利是一封

    到库房抽取利是一封

    每年正月廿六日 ( 今年2015年3月16日 ) 子时“观音”大开库房。在各区的庙宇外面便有大批善信轮候入内,准备上香祈求观音大士庇祐,再到库房抽取利是一封。利是封内写有一些不同银码,从数千至最高达数亿元不等。借库之意义,是祈求观音大士庇祐今年财运 ( 正财 ) 亨通,带来年收入丰增的希望。但亦有些观音庙堂让善信抽取的东西却不涉及银码,只有写上赚钱意头的利是,例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丁财两旺”等。

    库房抽取的利是

    库房抽取的利是

    借库活动一直持续至廿六日傍晚,善信不断入庙上香祈求,除了添香油外,亦购买各式各样的吉祥物,如百宝袋、金钱、纸夹万,镇宅符,金银锭、观音金牌和“万事胜意”旗等,因此为庙宇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观音借库为庙宇带来可观的收入

    观音借库为庙宇带来可观的收入

    借库后应把“库钱”放在银包或手袋内,妥为保存。如果借了观音的钱做生意而发了财或生活得到改善,别忘了翌年正月二十六日前回到观音庙,履行先前许下的诺言。在还库时连同还库寿金带回庙中焚化

    还库时连同还库寿金带回庙中焚化

    还库时连同还库寿金带回庙中焚化

    香港有“观音借库”的观音庙:
    一、红磡观音庙;二、山东街观音庙;三、慈云山水月宫;
    四、筲箕湾天后庙观音殿;五、油麻地榕树头天后庙旁观音社坛。
    六、太平山街观音庙;七、荷李活道列圣宫;八、大屿山羌山观音寺;
    九、大坑莲花宫(天后站);十、石硖尾观音古庙(地铁窝仔街出口)。

    *互联网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