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教攜展「首屆觀音文化日」
三教攜展「首屆觀音文化日」
由香港儒、釋、道三教共同支持,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以「慈悲感恩,身心自在」為主題的2015首屆觀音文化日,10月30日在葵涌觀音講堂啟幕;三教同台,共弘觀音菩薩「慈悲」精神。香港特首梁振英伉儷、中聯辦副主任殷曉靜、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智慧長老、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道教聯合會會長湯偉奇、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寬運法師、中華總商會會長楊釗等出席開幕式。
大會首先由寬運法師代表佛聯會會長智慧長老宣讀歡迎詞,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感謝,對香港儒釋道三教攜手合作的未來致以美好的祝願。隨後,儒釋道三教領袖走上講台,共同宣讀《觀音文化日祈福吉祥大會宣言》,倡導三教同仁本着「和合無諍」之理念,兼存共融、互相尊重、合作無間,以導人向善之心,共同為謀求香港福祉而努力。並呼籲全港市民,以「慈悲感恩」待人,以「身心自在」自處,互相包容,消除對立,化解紛爭;同心協力,維護香港社會之安定繁榮,共創一個和諧、幸福、美好的未來。
梁振英特首、蔣堅永副局長先後致辭,強調以儒釋道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智慧源泉,倡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最後主禮嘉賓共同為「首屆觀音文化日」開幕式剪綵,大會開幕圓滿。
寬運法師告訴記者,此次活動因緣殊勝,系香港首次由三教聯合支持之社會性活動,經過彼此和合,達成共識;並且得到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台灣中國佛教會、澳門佛教總會、廣東省佛教協會、廣東省道教協會的大力支持,兩岸四地儒、釋、道主要團體熱情參與,實乃香港殊勝難得的盛事。
大會主題
是次大會的主題,是『慈悲感恩,身心自在』,倡導每年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為『慈悲日』,藉以弘揚三教均認同的『平等、清淨、和諧、仁愛、知止、喜悅』等信念。並希望透過是次的活動,將這種慈悲精神宣揚開去,成為導正社會、淨化人心的『正能量』。10月30日我們將於觀音講堂舉辦『觀音文化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講解觀音文化,宣揚慈悲精神,將『利他利己,利己利他』的行願落實於現實生活之中。而31日將於中環遮打花園舉行祈福吉祥大會,千人祈願恭誦《大悲咒》。與此同時,朝陽佑順寺僧眾50人、佛教居士700人,五台山普壽寺2000人,及深圳弘法寺發動25000人在華僑城廣場集會,爭取兩天唸誦《大悲咒》100萬遍。呼籲全港道場居士信眾同誦《大悲咒》。弘揚觀音菩薩「慈悲」精神
寬運大和尚表示:「現今香港社會政見分歧,人心不安,秩序失衡。因此,我們希望以觀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激發人們內在的善心、善性,化戾氣為祥和,重新喚起香港人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的精神。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形象,自古以來,一直深植民心,備受推崇與敬仰。因此,我們中國人普遍都知道觀音菩薩,而且大部份都信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觀音佛、觀音神、觀音娘娘等,是『慈悲』的象徵。正如《六祖壇經》所説:『慈悲即觀音,喜舍即勢至。』『慈悲喜捨』,即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大會更特別創作了一首活動主題曲,有廣東版及普通話版,希望香港人喜歡這首歌,同唱這首歌,感受觀音文化的慈悲精神,從而獲得身心的自在與祥和。
網上資訊編輯
-
2015澳門道教文化節開幕促和諧
「2015澳門道教文化節」開幕促和諧
澳門道教協會主辦的2015道教文化節於10月24日在議事亭前地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出席並主持祈福法會。活動為期四周,涵蓋開幕慶典、聯歡晚會、書法展、道樂展演等,期間首發主題書籍及紀錄片。道協會長吳炳鋕稱,冀透過不同形式將《道德經》思想與和諧之道融入各階層,配合政府持續推行德育教育的施政方針。
主力倡「中和之道」
開幕式24日下午3:00舉行。何厚鏵,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卞濤,國家宗教事務局一司司長助理楊雲,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局主任陳小山,身兼中國道協副會長的廣東省道協會長賴保榮、江西省道協會長張金濤、福建省道協會長謝榮增,吳炳鋕,澳基會行政委員何桂鈴,文化局代表梁燕芬、教青局代表黃健武、民署代表呂志鵬,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街總會長梁慶球、理事長吳小麗,議員陳美儀,以及馬來西亞、韓國、內地及港臺等道教組織代表出席,場面盛大。
吳炳鋕道長致詞說,道教中的「中和之道」宣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保理念。道教和諧之道是建立小康社會的重要元素,「齊與慈愛,異骨成親」成為道教世界觀和反對戰爭思想。未來一個月內將開展多項精彩活動,藉此弘揚道教文化,推廣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持續推廣《道德經》為重中之重,近年透過舉辦《道德經》中學生校際歌唱、書法賽與讀後感徵文賽,致力推廣《道德經》思想。
系列活動不忘敬老
楊雲致賀詞稱,澳門道教界長期秉持愛國愛澳、造福人群、促進和諧、積極奉獻的理念,大力弘揚道教文化,還積極參與內地道教界交流活動,扶貧賑災,發揮同舟共濟的同道之誼和愛國情懷。道教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優化生活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智慧和啟發。讚賞道教文化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民眾,更貼近生活,使古老的道教煥發出新的光彩。賴保榮致賀詞稱,澳門道教文化內蘊深厚,與我國道教一脈相承、同種同根,於民間發揮着重要的影響力,更獲社會各界尊重,祝願道教文化節今後越辦越成功。
祈福儀式由蘇州市城隍廟法務團主持,吳炳鋕道長首先陪同何厚鏵到主禮臺上香及上供,祈求澳門社會繁榮昌盛、居民生活安康。該法務團與香港道教聯合會道經樂團、新會紫雲觀等同台獻演助興,駐足觀賞者眾。25日晚7:00假漁人碼頭會展中心宴會廳舉行聯歡晚會,屆時向《道德經》中學生校際、組合歌唱比賽得主頒獎。下月八日假大炮臺迴廊舉行澳陝《道德經》書法展開幕式、《道德經》中學生書法比賽及作文賽頒獎禮,首發《澳門八音鑼鼓》及《澳門道教科儀音樂》電視文獻紀錄片。另邀專家主持道教講座,闡述澳門媽祖、哪吒及香港黃大仙等民間信仰發展史。兩場敬老聯歡會下月中在會址舉行,免費招待五百名長者。
-
中國道協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圓滿閉幕
中國道協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圓滿閉幕
2015年10月29日晚,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閉幕式在重慶環球金融中心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領導嘉賓、高道大德、善信男女應邀出席了本次活動,廣宣三官大帝慈悲法,同證應感天尊無為妙理。
在閉幕式上,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楊玉輝做本次講經交流會總結,他在致辭中對本次玄門講經的成果作了總結,並對以後玄門講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受到了現場大眾的好評。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胡誠林道長、董中基道長分別對本次玄門講經和抄經作品活動作總結後。與會領導嘉賓、高道大德分別向書法作品獲獎者和講經優秀道長頒發獲獎證書。
最後,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重慶市道教協會會長鄧信德道長代表承辦方和協辦方對本次玄門講經作了總結。在第八次玄門講經的預告中圓滿結束,閉幕式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唐誠青道長主持。
本次講經交流會由大師論道、示範講經、玄門講經、交流講經等四部分組成,歷時兩天四場八次。其中,大師論道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高澄道長和四川省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蓋建民分別就「自然之道與道化生命」和「道教之道與科學之道」兩個主題,通過旁徵博引道教經典和結合當前社會現象、熱門事件等,利用PPT等圖文並茂地給現場大眾帶來了不可多得的視聽盛宴。
每場講經交流都以示範講經開始,示範講經團由4位往屆玄門講經優秀道長組成。他們分別以「悔過遷善,福應萬靈」、「《三官經》解悟」、「悔過愆尤」、「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為主題深入淺出解讀《三官經》以及道教「天道承負」、「悔過修善」等思想,對參加玄門講經的道長演說經法、闡述玄機提供指導和方向。
在玄門講經中,來自全國各地道教協會推薦的18位道長在活動現場講經說法,經過11位評委的現場亮分、工作人員統計報告等方式評選出弘道獎(一等獎)1名、暢玄獎(二等獎)2名、明經獎(三等獎)3名。來自上海的範傲道長榮獲第一名,來自陝西的馮理翮道長榮獲第二名。
講經交流團是由來自臺灣心齋弘道會和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的兩位道長組成。他們在每天玄門講經之後,向現場大眾介紹了臺灣和香港道教以及自己對「悔過修善,福應萬靈」和《三官經》的領悟。現場大眾無不歡喜,讚歎不斷。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悔過修善,福應萬靈」,源於《三官經》「悔過愆尤,斷惡修善」,意在通過宣導悔過遷善、修養身心、正直化人,來教化引導信眾行善立德。
玄門講經活動是道教界在新形勢下為恢復學經講經優良傳統、培養人才、弘揚道教優秀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08年起,玄門講經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在教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每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創新,為道教事業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講經活動期間,抄經作品還在活動現場展出,與會嘉賓學者、高道大德紛紛駐足欣賞、品鑒,在讚賞抄經者精湛技藝的同時,更感受到抄經者內心深處的一份虔誠。 抄經作品展是本屆玄門講經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李光富道長為本屆抄經作品展題詞,諮議委員會主席任法融道長為抄經作品集題簽。中國道教協會倡議抄寫《三官經》,得到了道教界和社會各界的熱烈回應,各地道長和居士積極參與。徵集作品來自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09幅。經評審組評選,從徵集作品中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特別獎2名。此外,還特邀作品19幅。抄經作品由承辦方渝中區關岳廟道觀收藏。
來源:道教之音
-
因果與懺悔—苦難之源與解救法門
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 – 因果與懺悔——苦難之源與解救法門
2015年10月27日至29日(農曆乙未年九月十五至十七日)下午,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重慶市道教協會協辦,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在重慶市渝中區舉行。兩岸三地高道大德同聚山城,共同探索弘揚道教文化新思路。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悔過修善,福應萬靈」,源於《三官經》「悔過愆尤,斷惡修善」,意在通過宣導悔過遷善、修養身心、正直化人,來教化引導信眾行善立德。
(本文由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樊惟證道長在第七屆玄門講經上的交流講經講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高道大德,各位朋友,您們好!
我是來自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的樊惟證,在香港全真龍門派的蓬瀛仙館皈依。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因果與懺悔:苦難之源與解救法門》。
一、因緣難得,讀經先有恭敬心
今天大家有緣在這裏讀到和聽到《太上三官寶經》,實在因緣難得。所以稱為難得,是因為經文提到當時天尊說法的物件是「一切諸天上帝三界十方眾聖」,而輾轉傳到人間,真可謂「人間難得幾回聞」。很多人常以為,現在要接觸道教經文實在很容易,所以讀經的時候也就很隨意,也不懂得珍惜經文。試想想,世界上能接觸到道教的人有多少?有些地方更加不可以上網!更不用談可以下載經文,或讀懂中文了。再者,還有更多的人仍生活在戰亂之中,而我們卻可以在這麼舒適的地方聽經學道,這種因緣你說是否難得?如果想到這種幸福,我們便應該懷着感恩的心情去聽經,這樣恭敬心便產生了。
二、清靜為本,參悟為要
古人讀經之前要「拜經」和「展經」,先洗手和抱拳躬身,然後小心打開經書細讀,當中便需要一種恭敬心和清靜心。有了這個心,便可以進入這本經文的大意了。有一位本人十分尊敬的前輩曾經說過,讀經有五個方法,就是「參、悟、體、行、證」。「參」就是第一步,就是先要對經文有誠敬的心,然後開始瞭解經文的文字表意,再漸次入深,擺脫文字的約束,參悟先聖之「心宗」,那就是自然智慧。因此,本人今日站在台上面說話,只是從表像說理,真正的讀經是要用行動來修行和內心的體悟。如果我們參與了這次講經大會,然後回去跟人說,已經瞭解甚麼是《三官經》,這並不是真正的明白。
三、疾病與因果關係
《三官經》提到人間充滿罪惡,而中心思想是「故作是因,得此苦報」、「冤愆相並,並及子孫」,那就是因果承負的道理。經文提到世間的疾病瘟疫,與因果報應不無關係。人生在世,結怨太深,「冤讎相並,致生惡疾」。今生所受的刑害,是因為「前生不施,今生受之」。試想想,如果我們在路邊向途人說,世間的疾病和苦難都是與我們的前生、和結下的冤家有關,大家可以想想對方的反應會如何?不過,現在我可以向大家說了,因為我現在站在宗教的場合裏面,如果大家不容許我在宗教場合裡講因果承負,那麼你說我又可以在那裡講呢?何況因果承負思想是道教的傳統。
既然在宗教場合裡,請容許我講述一個發生在香港的因果事例。香港有一間在大廈裏面建成的小道堂,一星期有兩三天是辦道教講座,兩三天是大眾一起拜懺誦經,另外有一天是免費為善信醫病。不過,那位元主持不是用中或西醫方式為人診病,而是他有一種能力,可以看到病人是真的病了,還是一種「因果病」。如果是前者,他會通知當事人早點看醫生,而後者則需要用宗教的方法對治。甚麼是「因果病」?那就是剛才提到《三官經》的「冤讎相並,致生惡疾」。我們宿世今生結下的冤家,我們今生是需要去償還的。(許多冤家,都是墮胎、殺動物而招。) 這個小小的香港道堂,沒有做任何的宣傳,但排隊看病的人很多,如果預約,一般要等兩、三個月後才會接見。至於藥方主要是一種元素 ── 懺悔。
不少人聽到「因果病」便認為是迷信,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這種宗教體驗。對有真正信仰的人來說,當他們選擇了自己的信仰,或多或少都有他們個人的「宗教體驗」,得到神明的啟發,令他們一心一意去信奉這個宗教。《上清眾真教戒德行經》提到「天下有五難」,其中一難即「富貴學道難」。「富貴」不一定是指很有錢,而是當你生活富足時,便很難有醒覺心。你每天安份守己生活,便以為一生沒有過錯,那何需懺悔呢?如果你真的這樣想,你就是「富貴學道難」的其中之一了;而「反躬自省」用於道教,時間是橫跨前世今生。
四、眾生受苦之源──造惡非善
我們每天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班……這些全部都是為了自己做的。試想想,你有那些事情是用無私的心去做?《三官經》提到的「不敬父母」,不是指你打罵父母才是不敬,而是應該想想,我今天有向父母發脾氣嗎?媽媽在我工作忙碌時致電問候,我是否語氣不好便掛電話呢?其實這些行為已經是「不敬」了。《三官經》又提到世人「奸盜邪淫」,你或許會問:「我沒有偷,沒有犯強姦呀?」但請大家深思,你上班的時候有沒有把文具帶回家中?當每人拿一份紀念品時,又有否貪心再拿多兩三份?其實這已經是貪。至於在街上看到女生而生起邪念,這亦是「邪淫」;刻意穿着低胸衣服及短裙來表現自己,引人注目,亦是「邪淫」。引申說來,道教的「五戒」亦如是,不是不殺人、不做小偷便是守戒,而是你有這個邪念和小貪,已經是在作惡。
再說,《三官經》提到的「不敬天地,日月三光」,表面上是解釋不尊敬天地和日月,但怎樣才是不敬天地呢?現在還有人指罵天地嗎?是的,我們不能否定世界上仍然有人會指天罵地,而不做好環保工作,破壞地球,也是「不敬天地」。不過,更多的是在光天白日下做惡事而以為沒人知道,暗室自欺,不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已經是不敬天地、日月了。
五、冤家債主與科學
再說回因果與疾病關係,經文提到了「冤家債主」這個概念,而「冤讎相並,致生惡疾」的概念是否合乎科學呢?當代中醫學很多都已有科學依據,但研究仍對炁(氣) 認識不深,這不關乎營養與物質。古人雲:「大藥即在體內」,所謂大藥,即妄心停寂了,真炁(氣) 自萌。炁(氣) 之存在陰陽,亦包含宿世冤家亡靈,古醫學叫「邪風」,可以另一空間影響人體物質,這是當代中醫學也沒有探討的,而中國天師道在歷史上驅邪治病 (《黃帝內經》雲「祝由」) 、又如佛教密咒治病、基督教的靈恩治療等,都是古人對宇宙實相之認知與實證,驗證三維空間的存在,實在不可只簡單用「迷信」二字而概言之。再者,上世紀一百年內,有一千項科學的舊發現已被否定,故知科學不一定是真理。
六、解救法門的根本──真心懺悔
當然,宿業非朝夕可消除,唯獨懺悔一門,真是世間之良藥。《三官經》提到很多解救法門,包括皈依三元、齋戒沐浴、誦讀經文、修齋佈施,其中最重要是「踴躍懺悔,悔過愆尤」。為甚麼呢?因為經文多次提到世間災禍和疾病都與冤家有關,如果沒有懺悔之心而誦讀經文,那是否可以呢?
關於「懺悔」,大家都知道「真誠」二字是很重要。不過,很多人理解懺悔,以為知道錯了,向人家說一聲道歉就是懺悔,但這是用心的懺悔嗎?如果下一次同樣的環境再來時,我們會否再犯呢?以下請讓我說一個真人真事,作為完結:
很久以前,我在香港看過一段記錄片,節目找了幾位心理醫生,為一些強姦犯做心理輔導。由於是自願性質,很多犯人都認為犯了案便是受刑罰,做甚麼心理輔導呢!最後,只有兩位犯人接受輔導。第一天,心理醫生向他們問了很多事情,包括犯案時的環境、當時你本來打算去的地方、受害人穿的衣服、你看到她當時是甚麼神態、你當時的心態又如何……第一天完結後,大家都認為這個輔導沒意思。如是經過三、四天面對心理醫生,到了最後一天,心理醫生突然要求他們互相扮演受害人,重演他們當日的事發經過。在角色扮演時,當時有心理醫生和輔導員在旁,而心理醫生仔細描述當時環境:「你是穿着校服的,打算回家做功課,而一個男人拿着啤酒瓶正一步一步走近你……」這時候電視畫面終斷了,下一個鏡頭已經是活動的中段,只見到扮演受害人角色那位男生在蹲下來哭着,輔導員在安慰他,那位男生飲泣說道:「我現在終於明白到我當日所做的事,原來她是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這個,就是真的懺悔。因為他當下體會到那種恐懼,讓自己切身處地去感受,思考會不會喜歡有人這樣對待自己?所受的傷害又是如何?這種內觀反照並不是口裡說一句懺悔或道歉就是,而是完全用心感受當事人的情緒,明白到當時的恐懼。有了這種「同理心」,便是真懺悔了。《度人經》所說的「齊同慈愛」,「慈愛」不是口裡說,而是用心感受眾生的苦樂。有了這個真心,便是真了。
說經完畢,希望大家用心參悟,修身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來源:道教之音
-
兩岸道教界舉行紀念謝宗信方丈誕辰百年
兩岸道教界舉行紀念謝宗信方丈誕辰百年
由湖北省道教協會、北京白雲觀、安徽省道教協會主辦,武漢長春觀承辦,紀念謝宗信大方丈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在武漢長春觀隆重舉行。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至安道長、袁志鴻道長、陸文榮道長、吳誠真道長,北京白雲觀住持李信軍道長、安徽省道教協會會長詹達理道長等道教界大德高道以及道教愛好者等千多人參加活動。
活動由湖北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武漢長春觀監院遲信覺道長主持,首先由長春觀方丈吳誠真道長致辭,簡單地介紹了謝方丈的一生,鼓勵道教界後學多沿着前輩的修行之路不斷加強自身修持,尊師重道、嚴以律己、端正道風、純正信仰,踐行大道。
李光富道長表示,謝宗信方丈一生「懸壺濟世」,長達30年時間內一直擔任中醫學臨床醫師,積累和豐富的道醫臨床經驗。他深悟道德真義,一生致力於海內外傳授道教文化及道醫知識,為中國道家文化及道醫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謝宗信1914年出生於武漢,1927年木蘭山祈嗣頂出家,2005年羽化,為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三代玄裔弟子。他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湖北省道教協會首任會長、安徽省道教協會會長、北京白雲觀二十三代方丈。
謝宗信方丈年近八旬時,代表中國道教赴加拿大等國講授道教哲理,受到歡迎。其後,謝宗信多次赴臺灣進行道教文化講學,為兩岸道教文化的交流搭建橋樑。
當天,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長春觀吳誠真道長、北京白雲觀監院李信軍道長及臺灣道教代表謝庭道長等,在謝宗信方丈紀念塔前敬香、獻花、祭拜。
臺灣道教代表謝庭道長說,謝宗通道長深諳道家動靜功法,曾多次赴臺灣弘法傳道、贈藥施醫,濟世利人,在臺灣民眾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他傳承的道家醫學理念深入人心,為兩岸的道家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武漢長春觀
-
尋根黃大仙 共築中國夢
「尋根黃大仙 共築中國夢——蘭溪黃大仙故里文化節暨黃大仙宮建宮二十周年慶典活動」
浙江蘭溪黃大仙故里文化節暨黃大仙宮建宮二十周年慶典開幕式10月10日舉行。中國道教協會、香港道教聯合會等團體負責人,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以及來自香港、福建、廣東等地的近千名黃大仙信眾和遊客齊聚蘭溪黃大仙宮廣場參與慶典活動,朝聖祈福。
此次活動以「尋根黃大仙 共築中國夢」為主題,以黃大仙出生地為依託,以文化旅遊為媒,把黃大仙這個文化符號打造成為蘭溪城市的地理標籤,形成「大仙牽線引路、旅遊搭台唱戲、助推經濟發展」的格局,打響蘭溪「黃大仙文化旅遊」牌,助推蘭溪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的黃大仙信仰遠在殖民地年代,在民間已十分興旺流行。作為一個宗教團體,能夠出席蘭溪黃大仙故里文化節暨黃大仙宮建宮二十周年慶典活動,見證到黃大仙信俗跨地域地紮根與中國道教的盛況。
在祭祀大典上,香港嗇色園監院李耀輝說道:「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必將滅亡,道教文化是兩地同生同長的文化,我們要尊重、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宣揚金華黃大仙祖宮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華僑、信眾回來尋根。」
10日上午在清河路黃大仙宮門前廣場舉行活動開幕式;同時,在大仙宮門口還佈置了具富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項目展示、特色農產品展銷,遊客可以邊品嘗特色農產品,邊欣賞極具文化魅力的非遺文化項目。而在下午2時,在蘭溪世紀王朝酒店,舉行由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編著的《浙江道教史》首發儀式,以及由400多位各地黃大仙文化研究學者參加的黃大仙文化交流研討會。
11日早上,主辦方將在金蘭黃大仙古道,舉辦由香港、金華、蘭溪三地徒步愛好者參加的「綠野仙蹤,山水蘭溪」首屆黃大仙文化體驗徒步之旅活動。活動分短途項目與長途項目,短途從蘭溪黃大仙宮出發,沿清河路、凱旋路、赤松路徒步到達黃大仙修身之地石門檻景區,全長3.8公里。長途專案則分兩條線路,一條從蘭溪黃大仙宮開始,經石門檻→洞源村森林公園,到達終點六洞山景區;另一組選手將從金華黃大仙宮出發,穿越金華山脈、六洞山森林公園,與前一級選手到達終點蘭溪六洞山景區匯合,總里程分別是15和18公里。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出生於蘭溪黃湓村,相傳是從一名放羊的牧童修煉得道,其「有求必應、普濟勸善」的核心信仰千百年來傳承不斷,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文化,遠播港臺及東南亞等地,信徒有500萬之眾,是眾多華僑華人心中的「僑仙」「華夏名神」。在美國,也有許多信徒為他建廟立祠、香火旺盛。
「五百年前石骨山,五百年後黃湓灘」。在被稱為「仙鄉福地,大仙故里」的蘭溪,至今仍保存著二仙井、石門檻、黃大仙宮等大仙遺跡,「叱石成羊」的美麗傳說、以及黃大仙「扶危濟困、惠澤鄉民」的善舉佳話也一直在蘭溪大地上口耳相傳。
上世紀80年代,蘭溪市政府成立了黃大仙研究會;1994年,專門成立黃大仙故里開發管委會;1995年,黃大仙宮主殿落成,經過二十年發展已建成「山門」、「普濟堂」、「勸善堂」、「藏經閣」等建築群。
2008年,「黃大仙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蘭溪和金華正聯合香港、澳門及泰國等地黃大仙宮觀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由於黃大仙文化的牽線搭橋,蘭溪與香港等地經貿文化往來頻繁。眾多信徒均慕名來到黃大仙故里尋找仙源,朝聖觀光,更加深了兩地同胞之間的深厚情誼。
而來自香港嗇色園的信徒蔡長練告訴記者,雖然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蘭溪,但早聽聞此地是黃大仙故里,一直想來看看。在他看來,香港人來此朝覲是一種尋根,通過這次活動,黃大仙的文化精髓將流傳得更遠。「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來。」
據悉,該慶典開幕式後還舉行了蘭溪黃大仙宮山門牌坊落成儀式、黃大仙宮主殿重修落成典禮。活動期間,還將舉行《浙江道教史》首發儀式、黃大仙文化交流研討會、以及黃大仙文化體驗徒步之旅等。
( 網上資訊編輯 )
-
蓬瀛仙館中秋迎月慶團圓聯歡晚會
蓬瀛仙館中秋迎月慶團圓聯歡晚會
蓬瀛仙館中秋迎月慶團圓聯歡晚會蓬於昨晚 (9月26日) 於仙館廣場及平台舉行,地道盤菜筵開四十九席,理士,員工,道侶及親眷數百人濟濟一堂,共慶良宵。
聯歡晚會除了有豐富美味的盤菜外,還有道教青年團演唱四首全新編排歌曲,香港道樂團伴奏,關宣貴及葉錦萍表演的陰陽太極劍,壓軸表演是朱鈺齡理士及黃錦昌理士的擊鼓帶起全場熱烈掌聲。
每位蒞臨參加晚會的賓客均會有檯獎一份,有曲奇餅,保暖杯,通心粉等等。宴會期間,進行BINGO 遊戲,共有30位幸運兒各得超市禮券50元。
隨着BINGO 遊戲之後,便是拜月光祈願。蓬瀛仙館的拜月光活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早於70年代已經有此慶典,主要是為仙館道侶、經生及其家眷親屬的聯誼活動。慶典活動內容有齊享團圓盆菜宴、歌唱娛賓、燈謎遊戲、幸運抽獎及拜月光。
拜月光,原為南方民族習俗之一。傳聞古代的人民以務農為主,人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得到豐盛的收穫,於是家家戶戶都設酒備菜,祈求農耕順利,以及而舉行了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古代稱為「秋報」。這就是拜月習俗的開始。
儀式在中秋節月亮升起時進行。對月當天,掛起燈飾。放置供桌,擺上月餅、茶水、糖果,芋頭、菱角、柚子、香蕉、楊桃、柿子、油甘子等。外形渾圓的柚子象徵團圓之意,「柚」與「佑」諧音,有「祈禱」的意思,因此是中秋節的必備水果。如果家裡有小孩,還要備上菱角。中秋節給小孩吃菱角,寄託大人希望他們「聰明伶俐」的祝福。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對月而祭。祭月時要焚香燃燭,虔誠的許願祈福。
至於古時拜月的人,多數都是女子。古人以為月亮屬陰,為女性象徵,所以拜月又稱太陰祭,婦人拜月,可祈求月神福祐全家團圓吉祥。但其實古代男子亦有拜月。「男則願早步蟾宮」,則男子亦有祈求的事,但通常都是依照「女先拜,男後拜」的規矩,甚至亦有男子不拜的。清代時,已有「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的情況出現。
現時蓬瀛仙館的拜月光儀式,一般為館長連同當屆理事帶領本館道侶及善信,不分男女老幼,依盆菜宴席號次序,對月光上香揖拜、許願祈福。
聯歡晚會的高潮為壓軸大抽獎,共有30份引人垂涎的獎品,如多份超市禮券400元,Samsung Galaxy Tab,I pad Air 2 及 第一大獎Samsung Galaxy Note 5。第一大獎的幸運兒是仙館的經懺主任李秀文女士。
-
六合聖室第五十三週年壇慶
六合聖室於9月24日晚假香港西營盤好彩海鮮酒樓舉行第五十三週年壇慶晚宴, 筵開數十席,本港各大道堂均有委派代表出席,熱烈慶賀。
六合聖室的創辦,乃源自廣州信善壇。信善壇先由廣州遷往澳門,建立信善二分壇,然後於一九六二年輾轉分支來港,由數位同心向道人士梁沛達先生、何沛先生、霍敏強先生、何桓先生、霍慧聰先生及馮幹先生繼承發揚,在港島幹諾道西創辦六合聖室。
六合聖室屬於道教全真派,以『遵道崇德、闡揚道教、上敬神靈、下濟幽靈』為辦道宗旨。除主神呂純陽祖師外,六合聖室還供奉純陽祖師弟子先聖、先天鬥姆元君、方孝德真君、李廉德真君及韋偉津真君三位代師等神明。除呂祖仙師誕外,每年的創壇紀念日,均為六合聖室的主要慶典。
為宣揚道教的文化,六合聖室曾經重印《呂祖十全寶懺》及《六合真經》等經書。而為了促進道教文化的交流,六合聖室一直與澳門信善二分壇保持緊密的聯繫,並曾於一九八六年組員參觀探訪北京、青島道觀,又於一九八九年往惠州道觀訪問,瞭解各地道觀的文化。
-
2015澳門道教文化節
2015澳門道教文化節
修心養性澄清韻
建醮啟壇大開門
舉行日期:2015年10月24日至11月15日
地點:議事亭前地、大砲台迥廊、澳門道教協會會址目的:為持續在蓮花寶地弘揚道教文化,發揚道教導人向善及和諧的精神,並推廣國家級及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冀透過道教祈福典禮、道教音樂、道教養生及道教文化展覽、向民眾傳播中國文化中有着悠久歷史的本土宗教文化。
主辦團體:澳門道教協會、澳門道樂團
協辦團體:香港蓬灜仙館、香港道樂團
活動內容包括:道教祈福典禮、道教音樂、道教養生及道教文化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該會希望透過一系列活動,向大衆傳播本土宗教文化,發揚導人向善的理念。該活動同時獲澳門基金會,文化局、民署、旅遊局、霍英東基金會等贊助。
-
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捐資武漢港洲小學
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捐資武漢港洲小學
道教歷來就有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美德,提倡「周窮濟困,樂以養人」,「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為積極回應國家宗教局關於開展好2015年「宗教慈善周」活動的精神,把扶貧濟困作為公益慈善活動的首要基本原則,2015年捐助貧困小學教學樓活動選擇在武漢地區。
中國道教協會直屬宮觀北京白雲觀委派兩位道長到武漢通過近半年的溝通聯絡和多次的實地考察,當瞭解到蔡甸區港洲小學校室破舊,教學設備差,急需修復、改進等情況後,將實際困難向協會領導彙報,爭取積極捐款援建港洲小學。香港青松觀知道情況後,發揚道教慈悲情懷,主動提出願意捐款。
香港青松觀和北京白雲觀決定出資援建武漢蔡甸區消泗鄉港洲小學教學樓維修項目,並委託武漢大道觀與港洲小學簽訂援建協議。9月15日上午10時,由武漢市道教協會、武漢大道觀牽線搭橋,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援建留守兒童學校專案在武漢蔡甸區港洲小學落定,正式舉行援建協定簽訂儀式,正式啟動援建工程。援建專案為蔡甸區消泗鄉港洲小學教學樓維修工程,預期十一月底全部完工。
香港青松觀與北京白雲觀各捐出35萬元共70萬人民幣,用於港洲小學的修建、改善教學設備等資金需求。白雲觀有關負責人表示:願港洲小學建設儘快煥然一新,學生在更好的校園環境下學習,快樂成長!願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願社會更加和諧,人們幸福安康。
北京白雲觀與香港青松觀是著名的道教宮觀,自1998年以來,兩宮觀協議「由國內開放道觀牽線搭橋,北京白雲觀與香港青松觀聯手,每年在國內捐助貧困小學教學樓一座。」其慈善活動遍及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