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分類的彙整
-
泰國道教概述
泰國華人(中華民族)南移至泰國,可追溯至唐朝的盛唐時期開始,至明朝倭寇亂華和清朝末期更多人往泰國遷移,在遷移時,都會將家鄉的風俗習慣與神明信仰(道教)一同帶往海外。來到泰國的華人,生活在異國的不同民族大家庭之中,他們的共同信仰,把他們對於祖國和故鄉的情結,展現為一種共同的行為。每當舉行大型宗教活動時,共同的宗教信仰使他們一起燒香,一起跪拜,團結和凝聚在一起,使他們在艱苦奮鬥中獲得一種不孤獨的凝聚感情。移民到泰國的華人,一直到五世皇朱拉隆功大帝在位時,政策上對華人特別寬容,此時,華人的生活才開始逐漸趨向穩定,在泰國的社會地位已經開始受到肯定。因此,敢於將家鄉的信仰(道教) 在此紮根,此時修建了大量的廟宇。至今,超過百年歷史的道教古廟還有很多間。如:
1. 建於曼谷吞武裡臨河的關帝武聖廟,廟內有一匾額,題記1781年,相信建廟的時間還要早一些;
2. 建於1782年位於都城牆內的玄天上帝廟,廟內掛有1842年的匾額;
3. 建於1816年的萬望古廟,即萬望老本頭公古廟;
4. 建於1872年的蘇梅島關帝廟;
5. 建於1854年噠叻仔的仙公宮;
6. 建於1864年石龍軍路近63巷口的新興宮天妃聖廟;
7. 建於1883年近華喃蓬火車站邁滴集路的七聖媽廟;
8. 建於1892年三聘街老噠叻巷的關帝古廟;
9. 建於1893年在越三飯路三聘直街的新興壇(九皇及斗姥廟)和
10. 建於1902年的呂帝廟……等等。
七十多年前泰國實施了同化政策,不準民間開辦華校並禁用華文華語。所以,在今天的泰國,很多六十歲以下的華人後裔,大多數都不會講華語寫華文,也有甚至連本身的姓名也寫不出,更槽的是連自己的方言都不懂;有的只知道自己是華人,就不知道姓甚麼。以前很多廟宇都沒有中文文字傳承也不知道道教是甚麼,只知華人神廟眾神是從中國南移帶進來的,甚至早期的華裔神廟,祖先也沒把文史留下。而神廟必須生存下來慢慢一點一點滲入佛教色彩,所以演變成現今的神廟儀式都採用小乘佛教儀式。
泰國是個佛教國家,在華人社會裡,了解道教的人,除了在職道士和少數對道教有認識的信徒外,一般人把「拜神」或「拜老爺」當作「拜佛」,也把「拜佛」當成「拜神」或「拜老爺」,讓「拜神」或「拜老爺」與「拜佛」糾纏在一塊,難解難分。很多人知道佛教是甚麼、佛祖是誰;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甚麼是道教?道祖是誰?也不知道他們所信仰就是道教。對「拜神」或「拜老爺」 的由來與含義不清楚,而且,就這樣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直到今天,社會對於道教的了解就越來越模糊,因此,有必要給大家簡單的概述我們的古老宗教–道教。
身為道教徒,首先必須要了解我們的信仰由來,其歷史和教理教義是甚麼?借今天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們所信仰的道教。
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說過,華人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宗教,其歷史淵遠流長,距今已有4,711年。源自黃帝,倡於周代老子,成教於漢代的張道陵。道教以敬天祭祖為本,在信仰的基礎上以道為最高境界,神仙學說為中心,從古至今,其內容十分龐雜,裏面含有民間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等………,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
道教以天地萬物都有神靈,並謂「道之在我就是德」,強調人一定要修道積德,主張日常生活中要慈愛、節儉、謙讓。在個人修養方面以清靜無為為內修功夫。
道教崇拜的神祇很多,而以三清為首,其下有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 ,以至城隍、土地之神。其中既有天神、真仙,也有歷史人物,有顯赫權貴,也有著名學者,仁人善士和傑出的醫學家等等。 -
道教信仰與道家文化之關連
梁德華道長講辭
二零一三年一月五日 於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分校)道教講座前言
今天承蒙泰國道教華光寶殿及道教華光龍師體育會成立六周年紀念雙慶籌備委員會林施紅霞主任委員、葉倡吉統籌暨各位委員及華僑崇聖大學的邀請,主持有關道教的學術性講座,道末一方面感到十分高興,另一方面也覺得十分慚愧。
作為一個道教弟子,能夠在海外一個以佛教為重點宗教的國家裏的高等教育學府 ─ 大學主講道教文化,這是本人特別高興的原因。
不過,本人雖是皈依道教三十多年,屬全真道龍門派三十二傳弟子,自少跟隨先父薰陶在經壇裏,是香港蓬瀛仙館的道裔(第二代),也是蓬瀛仙館經懺導師,總覺得,道體弘深,道術多門,而自問資歷尚淺,在各位學者大德面前,班門弄斧,也確實感到慚愧,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指教。
道教,在當前中國流行的宗教中,是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曆至今是4710年,他有濃厚的民族思想背景,是宗教和文化的綜合體。
今天要在一個小時的講座,講述道教文化並不容易;所以,我只從兩方面簡略介紹。第一是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第二是道教的科儀與德育概述。
(一) 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
「道」這一詞,起源甚早,代表「天地之本源,萬物之衍化」,這是文化的根源,由此化生為道家、為道教。道家是古時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之一,見於《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談之《論六家要旨》;而道教則成教於東漢末期,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二十四治區,見《道藏輯要》。
道家和道教是血脈相連,互相照應,道教是宗教,道家是哲理,道教很多儀式和經義,都源自道家的理論支持。
現舉以下例子:
道教供奉最高的神仙為三清道祖,居中的「元始天尊」,手捧寶珠,或右手虛拈,左手虛捧(即左右手上下互相懸空作抱球狀),象徵宇宙未分,陰陽混沌之時的精氣──「炁」,稱為無極;左邊是「靈寶天尊」,手執陰陽鏡,象徵無極生太極(宇宙);右邊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手執一扇,象徵兩儀(天地)。
三清道祖的形象,就是道教神仙信仰之體系「一炁化三清,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萬物。」表示「道」是天、地、人三界的本體,一切事物的根源。
太上老君的《清靜經》也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約『道』。」
道家以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和黃帝《陰符經》等哲理經義作為寶典,道教徒奉行修己度人的基礎。相傳太上老君化身老子,莊子號南華真人,軒轅黃帝乃中華民族祖先,道家始祖。
道教神仙信仰與道家聖哲老子的思想互相結連。《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為之名曰大。」;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兩者同說,「道是無極,一是太極,二是兩儀。」所以說道家思想和道教科儀是相輔相成,互相照應。
道家和道教同以「道」為本體,道教的信仰即以三界(天、地、人)為體系,包括(天界)神仙、(地界)鬼魂和(人界)人類,所以有生死之說和變化鬼神之說。
所謂生死之說:一切生命都是有生必有死,生死的變化依賴着善與惡和禍與福的因果報應。善人得賜福長壽;惡人獲降禍厄困。
鬼神之說,積善之人果報得道,位列仙班,永得人身。作孽之人,三魂化體,七魄離床,沉淪六道,不能超昇。
(二)道教科儀和道家哲理概述
道教科儀
「科」指仙經懺本,「儀」指祭祀儀式。科儀共分祈福和度亡兩類別,神明分先天神和後天神。先天神是道炁衍化的神明,如三清道祖、昊天玉皇、五方五老、太乙救苦天尊……後天神是人經過修行得道或對民族國家建大功勳,被皇帝敕封或由人民奉祀,如張道陵天師、呂祖師、觀音大士、關帝等。
道教信仰既是三界為體,自然地,祈福是向神明祈求賜福消災,趨吉避凶,例如禮斗科儀是求健康長壽,除病延齡;拜懺科儀是求解厄避難,保安消困;度亡科儀是幽科,為死去亡靈解除罪孽,勸化歸正,協助亡靈懺悔,得以輪迴超昇,重返人道。
無論是祈福和度亡的科儀,它們都有着不同的拜祭儀式、不同的道場佈局和秩序。例如為生人祈福屬吉祥法事,袍衣和壇飾都是紅色為主。為死者超度屬喪亡法事,袍衣和佈置以素色(黃/白)為主。最重要的是,所有祈福和度亡的仙經懺本,內容都是以讚頌仙真、勸善修德、因果報應、警覺悔改和感恩報本為主。不論對象是生人或亡靈,都是勸化信眾修善,導引他們承負因果。
道家哲理
道家的寶典《道德經》、《陰符經》……等等都以自然定律、五行變化為哲理,教人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用無為不爭、以柔克剛、包容共存、五行生剋、陰陽變化等哲理勸化人性,返樸歸真。這使人明白處世之道,放下個人私慾和執著,用於處事待人,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學術,與道教的經義相互吻合,同出一轍。
總結
這次講座,道末謹以簡易的方法來介紹道教和道家的基礎,實在貽笑大方,敬希原諒。期望將來持續往來交流,探討道教文化,共揚道義,使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