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消息’ 分類的彙整
-
香港六宗教領袖2013年(癸已年)新春賀詞
香港六宗教領袖 2013年(癸已年)新春賀詞
我六宗教領袖座鼓舍同人恭祝祖國繁榮進步,科技騰能,香港社會祥和,民生安定。除此新春伊始,吾人正宜回頗既往,展望將來。
過去一年,受到美國財政懸崖所影響,國際金融危機隱憂仍然持續。香港幸而財政健全,但當居安思危,吾人必須圖結合作,官民攜手共濟時難。政府施政自應力求公平;市民期望,亦務須知足,要以世界不少高福利國家財困為鑒。目前本港樓價與租金狂升,已如脫韁之馬,將必嚴重影響民生,深信政府已密切注視,將有應付良策。
我宗教同人最感關注者,尤以提高教育素質首要,鬚髮揚知禮儀,明廉恥,見利思義等優良傳統民族美德,使對社會產生正本清源之效,趨向長治久安。
我宗教同人以淨化人心為主旨,使能知因果,辨善惡,仁人愛物,自律自強,以促進社會幸福和諧。欣逢歲首,恭祝全港市民順時納福,如意吉祥。
-
歷史上的道教節 (五)
明朝的道教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讀書不多,但他在洪武七年(1374)便注有《道德經》。此書收入明代《道藏》,全名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現存的資料,不能確定他在位期間有沒有將二月十五日定為節慶。
朱元璋有廿六個兒子,第十七個兒子朱權,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一書,此書記載二月十五日真元節,是三教宗師太上老君混元道德皇帝誕生日。
此外,明朝四川巡撫徐應秋,著有《玉芝堂談薈》一書,書內亦有記載二月十五日為三教宗師太上道祖誕辰。
在明朝的資料中,並沒有記載二月十五日是否全國放假。但以二月十五日太上道祖誕辰日為節慶,仍可見于明朝的資料中。
-
歷史上的道教節 (六)
清朝的道教節
在清朝的資料中,我們見到很多對前朝太上道祖誕辰日的回顧,但並未提及清朝有沒有將太上道祖誕辰日定為節慶或全國放假。
如清朝李光地在《禦定月令輯要》卷六記載,唐武宗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為降聖節,休假一日。黃以周在《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七記載了宋朝重和元年(1118)將老子生辰日定為貞元節。
雖然我們不肯定清朝官方有沒有慶祝太上道祖誕辰,但民間卻一直保留著這一傳統。在《樓觀台道教碑石》一書中,收有《眾善舍齋文序》,內容是記載清朝初年陝西省數個縣都有舉行道祖誕辰慶祝活動:
我興平縣、周至縣、合武功縣、醴泉縣、乾州各裡居住不同眾善……蓋每歲至道祖聖誕之辰,眾善捐資助糧……六十餘年來,如出一轍……會自康熙二十三年起至今。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二月谷旦立石。
在碑陰(碑的背面)是結緣碑,刻有不同村落各會首人的名字,這些地方包括龍過村、建坊村、富仁坊、辛莊村、安穀坊、周至縣大莊寨、武功縣山馬村、禮泉縣張村及乾州白樂寨。
按這樓觀台碑石的記載,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十三年(1748),前後共64年,樓觀台都有舉行慶祝活動,並未間斷。此外,這不光是樓觀台自行舉行的活動,而是眾多縣、州的善信,共同“捐資助糧”,且前後經歷六十多年。
從以上資料,並沒有見到清朝政府將二月十五日定為節慶,也沒有舉行慶祝活動。但我們從樓觀台的碑文可以看到,在樓觀台附近的善信,便連續六十多年舉行道祖誕辰日的慶祝活動,經歷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個朝代。
-
歷史上的道教節 (四)
元朝的道教節
到了元朝,我們亦可以看到慶祝太上道祖誕的記錄。
在金元時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因遠赴西域勸成吉思汗減少殺戮而聞名後世。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便寫了一本書《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丘處機西行的經過。其中在書的上卷便提到在丘處機西行的過程中,眾人在“真元節”當日請丘處機到郭西郊遊,郭西這地方很大,有園林相接百多裡,為中原所沒有。在這環境下,丘處機便作了兩首詩,記錄在真元節期間游郭西的情況,其中一首便是:
二月中分百五期,玄元下降日遲遲。
正當月白風清夜,更好雲收雨霽時。
匝地園林行不盡,照天花木坐觀奇。
未能絕粒成嘉遁,且向無為樂有為。
詩中提到的“玄元”即是太上道祖,因唐朝追封老子為“玄元皇帝”。玄元下降日,即是太上道祖降生日的意思。
此外,在金元時期有一位有名的詩人元好問,他在世時編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他的作品《遺山集》卷三十五中便提及,在忻州(在今之山西省內)有天慶觀,由丘處機的弟子王志常重修。每年二月十五日,即真元節時,都有鶴降臨,少則二三隻,多則十多隻,到來便停留三日,然後才離開。當時的忻州人都習以為常,並不覺得奇怪。
有關天慶觀在二月十五日老君誕期間,有鶴降臨一事,在《山西通志》及李光地著的《禦定月令輯要》都有記載。各書對鶴降臨的記載則是“有定期、無定數”。
元朝統治中原不足一百年,對於漢人並不重視,期間雖然有吸收中原文化及重視道教的政策,但並沒見到將二月十五日定為節慶的記載。
-
歷史上的道教節 (三)
宋朝的道教節——真元節/貞元節
從現存宋朝的資料可以看到,道觀每逢二月十五日仍然有慶祝活動。此外,皇帝亦將二月十五日定為節慶。
在南宋時期,約1127年後,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自牧(生卒年不詳)留下的作品《夢粱錄》提到,天慶觀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都設有老君誕會,燃點萬盞燈,為民祈福。宋朝人在二月十五日點燈的傳統,顯然是繼承唐朝人的做法。
其次,在《夷堅志》內亦有提到,每年二月十五日永康青城山(即今之四川青城山),都設有道會,有很多人參與。
以上資料,可以看到在宋朝時,道教宮觀保持著慶祝太上道祖聖誕的習俗。此外,宋朝的皇帝亦將二月十五日太上道祖誕定為節慶。
按《宋史》記載,宋朝開國初期並沒有太多慶節,到了宋真宗後,慶節便增加了。其中增加的節慶,便是將二月十五日定為真元節。
在宋朝時,太上道祖的稱號不再是玄元皇帝。宋真宗時,稱太上道祖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根據宋朝的記載,二月十五日是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聖日。
宋徽宗在重和元年(1118)四月,便將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聖日稱為貞元節。在清朝徐乾學著的《資治通鑒後編》中,更明確記載將二月十五日定為貞元節,是在重和元年夏天,四月己卯日。
在宋朝的資料中,都有提及宋朝將二月十五日定為節慶,但並沒有提及放假多少日。我們現在並不知道宋朝的節慶,包括真元節,全國放假一天還是三天。
此外,《宋史》對二月十五日這個節日的名稱有不同的記載,在卷二一稱為“貞元節”、在卷一百十二則稱為“真元節”。
-
歷史上的道教節 (二)
唐朝的道教節——玄元節/降聖節
唐朝皇室因為與老子同姓李,故尊奉老子為他們的始祖。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己未日,唐高宗在泰山封禪後不久,便到了老君廟,追封太上道祖為“太上玄元皇帝”。自此,太上道祖便被尊稱為“玄元皇帝”。
在開元三年(715),唐玄宗東封岱岳(泰山),回程時到亳州老君廟,親寫《道德經》,用來刻石,並將老君誕辰日定為“玄元節”。最早將老君誕辰日列為節慶,便是此時。有關此事的記載,可見《太上老君年譜要略》。
除了皇帝外,道教徒早已將二月十五日定為太上老君誕辰日。在《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四內,便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明這一點。
當時一名書生任之良,希望考進士,可惜考不上。到了“關東店”休息。遇到一名道士。道士跟任之良說,現在應是他個人的名譽和地位最稱心如意的時候,為何不再到京城去?任之良說,因為他欠缺資糧,又沒有居住處。及後,這名道士便給予任之良一些錢,並告訴他可以到肅明觀居住。
任之良到京後,便住在肅明觀內。有一天,他看見一名道士在誦經。這名道士告訴任之良,太上老君的誕辰日是在二月十五日。之後,任之良便向朝廷上表,建議在玄元皇帝(即太上道祖)誕辰日點燈。唐玄宗看了任之良的上奏,接納了他的意見。在二月十五日慶祝道祖誕辰日點燈這一儀式,便是這樣定下來的。
由此可見,把二月十五日定為道祖誕辰日,早在唐玄宗以前,已是道教內的做法。至唐玄宗時,已將道祖誕辰日定為“玄元節”。任之良上奏之後,二月十五日舉行點燈的傳統,便經由唐玄宗確認下來。
以上記載,是有關道祖誕辰當日點燈慶祝的背景。將二月十五日道祖誕辰日定為全國假期,則是在天寶五年(746)二月十三日。按《唐會要》卷五十的記載,當時太清宮使、門下侍郎陳希烈上奏,認為老子誕辰日是吉辰,請唐玄宗准許休假一天。唐玄宗批准陳希烈的建議。於是,二月十五日便成了全國性的假期。可見,距今1264年前,老子誕辰日已經是中國人的假期。
到了唐武宗時期,道祖誕辰日便改名為降聖節。唐武宗在開成五年正月(840)登基,二月即頒令將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即道祖誕辰日)改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三天。道祖誕辰日稱為降聖節,便在唐武宗開成年定下來。此外,這次頒令將原來一天的假期,延長至三天。
及後,唐武宗在會昌元年(841),頒令兩京(即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及天下諸州府在太上道祖誕辰日設齋醮,並有免費飲宴三日的安排。太上道祖誕的活動,與以往休假一天相比較,變得更多彩多姿。然而,按史書記載,當年的降聖節假期,又改回為一日。此事的記載,可參考《冊府元龜》卷五十四。
《冊府元龜》卷五十四除了記載唐朝的放假安排外,同卷也記載了唐以後的一些放假安排。唐朝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又簡稱為五代)。在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正月,中書上奏,參考唐朝的做法,二月十五日為玄元皇帝降聖節,建議休假三天。明宗李嗣源同意,降聖節假期又改回三天。
綜合上述的回顧,唐朝或以前,道教已將二月十五日定為太上道祖誕辰日。在唐玄宗時期,便定出二月十五日點燈、列為全國假期。此外,在唐玄宗時期,太上道祖誕辰日便稱為玄元節,至唐武宗時,道祖誕辰日改為降聖節,並在降聖節當日設齋醮及飲宴等慶祝活動。
-
歷史上的道教節 (一)
歷史上的道教節 (一)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梁德華
文章原載於《中国道教》 2010年03期
2001年香港舉辦首屆道教節。自此,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香港道教界皆舉行公開活動慶祝道祖誕辰。
2010年是香港第十次舉辦道教節,香港道教聯合會早在慶典前一年,便成立第十屆道教節籌委會,道末有幸成為籌委會的主任委員,專責處理道教節十周年的慶祝活動。籌委會的其中一項工作,便是研究歷史上太上老君誕辰日的由來及發展。在研究過程中,道末得知將農曆二月十五日太上道祖誕辰日列為慶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經存在,並且列為全國假期,放假一天,最多更是放假三天。到了宋、元、明、清各朝,都有慶祝太上道祖誕辰日的記載,本文便是這次研究的一些成果。
-
也為道教「正名」說點話
先後讀了《聯合早報》2012年9月3日題為「馬國道教總會將發動『正名』運動」的新聞報導,以及林益華君於9月8日在《交流站》所寫的文章《感同身受的道教「正名」問題》,我也有一些意見想表達。
新加坡建國前,道教是沒有正式受法律承認的組織(當時我國還是殖民地),華人社會裡了解道教的人也不多,只有在職道士和少數對道教有認識的信徒,一般人都把「拜神」當作「拜佛」,也把「拜佛」當成「拜神」,讓「拜神」與「拜佛」纏在一塊,難解難分。很多人知道佛教是什麼、佛祖是誰;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道教?道祖是誰?當時的華人社會,信仰道教的人數應該是最多的,不過,常常都被稱為「華人傳統信仰」。直到建國後,在政府的種族和諧政策下,由十幾位各籍貫的道士與居士共同發起組織的「新加坡三清道教會」,終於在1979年的11月30日被批准註冊了。這是我國當時唯一的道教團體,組織成功後開始弘揚道教文化,推廣道教的教理教義,對後來道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9年,新加坡宗教調查報告書發佈的資料顯示,新加坡華人傳統宗教的信仰人數,有下降的趨勢,足以警惕同道,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過去的努力不夠(或者不夠努力)。於是,新加坡三清道教會廣邀全國各道教宮廟團體,於是年3月5日假大巴窯幸福樓酒樓,共同研討道教的困境,以及如何保留民族的文化與傳統,席間產生了組織一個道教聯合總會的建議,新加坡三清道教會被推舉負起籌組道教總會的使命。
1990年,新加坡道教總會終於成立,成立後的第一個工作便是爭取為道教徒「正名」。在199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表格的「宗教」一欄,道教徒終於有了自己宗教信仰正確選擇–「道教/其他民間信仰」。從此之後,道教徒就有了真正屬於宗教信仰的「正名」。當廣大的人們對道教和道教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後,新加坡道教的各項發展便逐一開展,有華語、粵語、琼語和福建話的誦經班、誦經團在全國各個宮廟相繼開辦。也常舉辦講座、研討會以及文物展覽,讓廣大的人們對道教有更深入的瞭解。1996年3月,新加坡道教協會主辦了「第一屆新加坡道教節」,於當年農曆二月十五老子誕辰日隆重舉行,並得到了海內外道教組織的鼎力支援,如香港青松觀、香港蓬瀛仙館以及各道宮,還有中國和臺灣的宮觀等,吸引了海內外不少人的注意。這是新加坡道教的一項創舉,也是全球第一個正式的「道教節」。這一切的發展,不都是得以「正名」後的成果嗎?
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只要新加坡道教總會繼續努力耕耘,同時促進我國道教界的團結與共識,爭取農曆二月十五老子誕辰成為新加坡的另一個公共假期一道教節,也將不再是天方夜譚。這是新加坡所有道教信徒的期盼呀!
轉載自2012年9月2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陳青雲
作者介紹:多年來積極參與推動新加坡道教與道教文化的發展和參與推動泰國道教發展的組織工作。
-
感同身受的道教「正名」問題
聯合早報2012年9月3日第2版刊登了題為「馬國道教總會將發動『正名』運動」的新聞,閱讀之餘,感同身受,深深觸動了烙印在腦海裡的記憶。
因為,新加坡道教的弘揚普及道教文化的發展,也有十分相似的經歷。報導中提及:「馬來西亞道教總會(簡稱『道總』)將發動全國性的『正名』運動,要求馬國政府在身份證宗教欄增加『道教』,並爭取道教節日成為馬國公共假期。」
首先想說的是,1990年新加坡開始進行人口普查時,新加坡道教總會秘書處的同道接到一些道教徒的電話,說普查表格「宗教」一欄,所給的選項有好幾個宗教,但就是沒有「道教」,信仰道教的人,被列入「佛教/其他民間信仰」一項,這顯然與事實相去十萬八千里,也讓他們心中覺得很不服。道教和道教文化是華族文化中最根本的基礎,歷代文學、醫藥理論、天文、美學、養生……等等的發展,與道教都有密切的關係。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
秘書處的同道於是聯繫了負責人口普查的部門,反映了所得到的資訊,當局欣然決定,在普查表格中加入「道教/其他民間信仰」這個選項,事情總算解決了。
新加坡的道教發展,自1989年起,可以說進入另一個階段。有不少年輕的道教徒,有感於很多人對道教有誤解,有誣衊(至今依然有一小撮人樂此不疲);以往人口普查報告中,新加坡道教徒數目常常引起異議,認為實在不符合實際的情形。他們開始籌組一系列的工作,希望通過講座、展覽以及研討會,讓更廣大的人們對道教和道教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1996年3月,他們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克服了種種困難和人為的障礙,籌辦了「第一屆新加坡道教節」,於當年農曆二月十五老子誕辰日隆重舉行,雖然「錢不夠用」,但也在香港著名道教組織——青松觀的鼎力支持下,辦得很成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這也可以說是全球第一個正式的「道教節」吧。
香港蓬瀛仙館蒞新參加道教節之後,聯合中、港、台及新加坡的同道,發起設立「道教資料庫」的網站。2001年,香港道教界也主辦起道教節。香港蓬瀛仙館接著發起道教音樂匯演。全球各地,都紛紛回應,主辦道教節者有之,參與音樂大匯演者有之。
這一切的發展,都不是當初新加坡那些年輕人想像得到的。不過,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只有努力,只有耕耘,才有未來。
另一方面,他們也舉辦研討會,促進新加坡道教界的共識,為爭取農曆二月十五老子誕辰為新加坡另一個公共假期。可是,至今依然還沒有結果。
馬國道教界的相關報導,其內容和本地道教界20餘年來的經歷,是不是有相同之處呢?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為止,匯集了我國五個宗教的全國組織–新加坡宗教聯誼會,成立了47年之久,會員裡竟然沒有道教徒,理事會裡也沒有代表道教徒的理事。1997年起,有一名道教理事,翌年,增加至4名。新加坡宗教聯誼會從此代表了九大宗教(目前已經增至10個)。
轉載自2012年9月8日(星期六)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林益華
-
馬來西亞(馬國)道教總會 將發動「正名」運動
(巴生訊)馬來西亞道教總會(簡稱「道總」)將發動全國性的「正名」運動,要求馬國政府在身份證宗教欄增加「道教」,並爭取道教節日成為馬國公共假期。
根據《星洲日報》報導,馬國道教總會總會長陳和章日前在巴生一所廟宇的晚宴上呼籲馬國的道教徒,一起前往國民登記局填寫表格,將身份證宗教選項的「佛教」改為「道教」。
根據馬國統計局網站的資料,馬國截至今年6月的總人口約2933萬6800人,其中佛教徒約佔20%或586萬7360人,道教及其他華人傳統信仰者約佔1.5%或約44萬人。
不過,馬國道總認為,馬國身份證的宗教選項沒有「道教」,因此道教徒都被歸為佛教徒。
據陳和章了解,馬國約有400萬名道教徒。他說,如果在登記後,道教徒真有400萬名,道總將向政府申請,將農曆二月十五日的道教節,列為公共假期。
他說,道總將在報章公佈前往國民登記局填寫表格的日期,希望全國道教徒關注及回應。
陳和章認為,由於馬國政府部門未正式承認道教,造成馬國道總到政府部門洽公時,友族公務員都不知道道教,以致道總申請撥地時面對阻擾。
他指出,馬國道總因此將舉辦上述全國運動,以群眾力量要求更換新身份證及要求在宗教欄註明道教。
他說,馬國政府一旦允許更改身份證上宗教欄的資料後,馬國道總將能根據道教徒的實際人數,向政府爭取更多土地建廟。
轉載自2012年9月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最新內容
- Trade | Khám Phá Trang Chủ J88 – Cổng Ngõ Vào Thế Giới Giải Trí | 3-2025
- Trade | J88 Trang Chủ – Khám Phá Thiên Đường Giải Trí Đỉnh Cao | 57-2025
- Trade | Khám Phá Ee88vn.us – Nền Tảng Giải Trí Hàng Đầu | 51-2025
- Trade | EE88 – Khám Phá Sân Chơi Cá Cược Đỉnh Cao Hàng Đầu | 39-2025
- Trade | Khám Phá Trang Chủ f8Bet – Cổng Ngõ Giải Trí Hàng Đầu | 2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