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分類的彙整
-
道教內丹術的形神觀
道教內丹術的形神觀
眾所周知,道教在形神關係問題上是主張形神統一、形神不離的。與基督教的靈肉分立和佛教的形滅神不滅之說比較而言,這可說是道教形神觀的一個特色。不過應注意,道教的形神觀有時呈現出很特殊的表現形式,若不加以辨析,極有可能對道教的形神觀產生誤解,即認為道教並不是一貫主張形神不離和形神統一的。比如,道教內丹術所體現出的形神觀念就是如此。我們在此試對其加以簡要分析,目的是證明道教的形神觀雖然表現形式有異,但始終堅持了形神不離和形神統一的立場。
道教既然主張形神不能相離,就必然以某種方式將二者合在一起。在道教中,形神合同有兩種形式。一是形神相合後仍有形可見者,可稱為形神合同於實。一是形神相合後變得無形無相者,可稱為形神合同於虛。形神合同於實就是所謂的白日飛升,肉體成仙,精神亦隨之升天。《抱樸子內篇•論仙》說:“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①肉體飛升,自然會有形,因而剛升天時是可以看見的。如《抱樸子內篇•至理》稱:“河南密縣,有卜成者,學道經久,乃與家人辭去,其始步稍高,遂入云中不復見。此所謂舉形輕飛,白日升天,仙之上者也。”②這種形神合為實體的白日飛升之說,在宋以前外丹術盛行時期尤為流行,煉丹家大都相信服食金丹可以使身體發生變化,最後沖舉上天。但服食丹藥而中毒身亡的事件不斷發生,唐以後,道教轉而注重內丹修仙。內丹術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形神觀,與形神合同於實有的肉體飛升說迥異其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神合同於虛。
首先有必要指出,內丹術所提出的修煉目標是“煉神還虛”或“陽神出殼”,這極易使一些人由此斷定內丹術在形神觀上改變了道教傳統的形神不離說,只追求精神解脫。有些學者以宋以後道教受佛教影響甚深來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內丹術主張形滅而神不滅,與佛教的形神觀實已趨於相同。這其實是對內丹術的一種誤解。內丹術是在人體內部仿照外丹術而進行的一種生命修煉,修煉者以丹田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物,意念呼吸為火候,目的是要煉成還丹,使身體變形為仙。如果放棄了肉體,那麼必然達不到內丹修煉的宗教目的。實際上,內丹術和外丹術一樣主張形神不離,與道合真,但內丹理論並不認為形體可以直接隨神飛升,而是通過一系列轉化變成神,與神在“虛”的境界中合為一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神合同於虛。雖然“神”或“虛”摸不著看不見,但形卻在其中,與神合一了。這之中的道理該作何解釋?從內丹修煉的步驟來看,一般都要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三個階段。按前述道教對於精和氣的一般理解,精和氣是凝結成形的物質基礎,因而可歸於“形”。故在內丹修煉中當精轉化為氣再轉化為神時,形也隨之轉至神中。所以,對於內丹過程中的三次轉化,道書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鐘呂傳道集•論還丹》所謂“煉形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③,或翁葆光《悟真篇•西江月》所說:“十月功足,形化為氣,氣化為神,神與道合而無形,變化不測。”④可見,形在內丹術的三個階段中是參與了轉化,且與神並未分離。因此,內丹修煉的最後階段出現“陽神出殼”,或達到“煉神還虛”的地步,並不意謂神就離開了形,而是神與形早已合在一起,不過沒有合成一種實在物罷了。
再反過來看所謂陽神,內丹書中也有明確指出其並非有些人理解的離開了形的神,而是包含了形的神。如陳致虛《金丹大要》卷六說:“形化為氣,氣化為神,是曰嬰兒,是曰陽神。”⑤《性命圭指》說:“若雙修性命者,所出乃陽神也。陽神則有影有形,世所謂天仙是也,故曰道本無相,仙貴有形。”⑥對於那種與形分離之神,內丹理論則貶稱為“陰神”,認為陰神乃“存思想化之神,此神隨用殊致,觸處滯礙,故出之必離根本智,多與鬼神為鄰。”⑦佛教就是主張形滅神不滅的,因此在形神觀上必然為內丹理論所不容。學宗內丹北宗的陳攖甯曾就兩者的形神觀作過比較,認為“人身精氣神,原不可分,佛家獨要明心見性,洗發智慧,將神光單提出來,遺下精氣,交結成形,棄而不管……彼滅度後,神已超出象外,而精氣尚留滯於寰中也。若道家(此處指道教)則性命雙修,將精、氣、神混合為一,周天火候,煉成身外之身,神在是,精在是,氣在是,分之無可分也。”⑧從此處可以看到,內丹理論在形神上是貶佛揚道的。因此,雖說宋以後道教內丹學在性功修煉方面吸收了不少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心性論,但內丹與佛教禪宗的區別並未由此而消失,兩者在形神觀上有明顯的分野。不過有必要說明的是,內丹術主張形神不離,追求“形神俱妙”,但形神合同後並不能如白日飛升一樣顯出實相,只能合而為虛。如翁葆光《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說:“原其至真之軀,處於至靜之城,實未嘗有作者,此乃神形性命與道合真,而同歸於究竟寂空之本源也。”⑨《仙佛合宗語錄》亦稱:“煉其能變化之神而還虛合道,則曰天仙。天仙者,體同天之清虛,德同天之空洞無極。”⑩但“虛”並不等於無,形神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其中的。《唱道真言》說:“夫道之要,不過一虛,虛含萬象。世界有毀,惟虛不毀。道經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道無他,虛而已矣。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虛也。”11 對於道教徒來說,形神合同於虛並不是生命消失,而是生命的形式上的一種轉化,即由平凡的生命轉化為高級形態的生命,如“道”一般。
注:①見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20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下引同。
②見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115頁。
③見《修真十書》卷十六,《道藏》第4冊第672頁,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聯合影印本,1988年版。下引同。
④見《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卷七,《道藏》第2冊第945頁。
⑤《道藏》第24冊第24頁。⑥《藏外道書》第9冊第588頁,巴蜀書社,1994年版。下引同。
⑦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三,《道藏》第23冊第934頁。
⑧見陳攖寧著、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與養生》第168頁。
⑨《道藏》第2冊第1020頁。⑩《藏外道書》第5冊第710頁。
11《藏外道書》第10冊第777頁。文章轉自龍虎山道教
-
論打坐的真義
論打坐的真義
一、打坐的含義: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
打坐是佛道中人為明心見性、修煉內丹而必須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又稱“坐禪、“禪定”。打坐姿勢不拘,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行住坐臥皆是禪。
心神如何打坐呢?
要訣:“雞能抱卵心常聽”
呂洞賓祖師在《太乙金華宗旨》中說:“丹書云:‘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只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呂祖以雞抱卵為喻,說得很清楚,心神要專一歸於中宮,即玄牡之門。心神專一歸於中宮,久久則生暖炁,此炁稱為後天炁。如雞抱卵為打坐修行的訣中之訣,初學者要謹記。
學士只要置心一處,則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後世禪家將“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禪宗與儒家理論發展為“生活禪”。
王重陽祖師《立教十五論》云:“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十二時辰,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明靜坐。”
馬丹陽祖師說:“道者行往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息於綿綿,臥則沉神于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二、明師指導:明心見性乃明師
打坐需要老師指導,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指導打坐?答案是明師。那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明師呢?
明師要明心見性,“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才能指導學士“追二炁于黃道,會三性于元宮〔《悟真篇•序》〕”。“二炁”為先天元精所化之先天炁、後天炁,“黃道”為督任二脈,“三性”為水、火、土,即先天炁、後天炁、真意,“元宮”為中宮。張伯端祖師之意是以後天炁擒制先天元精上行,化為甘露,甘露與後天炁凝于中宮結丹,此時目視中宮。明師難遇,明師難求,是修道學佛者都知道的道理。不遇明師,只能是盲修瞎煉,“迷以傳迷迷至老”。“打坐”校長說:“我們人類在沒床睡覺之前,全部都是打坐的,生命在娘胎裡也是以倒立打坐的形式存在的”,這種說法實在荒謬絕倫,只能是偽師。好在教育主管部門取消小學生“打坐”,否則如果按校長原計劃推行一個月,“打坐”出毛病,誰負責?
三、百日築基:萬丈高樓從基起
龍門派百日築基之功,取萬丈高樓從基起之意,老聖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陽神之有基,在於元精所化之甘露。學士心神歸於中宮,漸生暖炁,暖炁日漸壯大,成團,然後以此暖炁沖督脈三關。待三關通後,于一陽來複之機采藥,將先天元精化為甘露。如此二候至而又至,將元精煉完,下身馬陰藏相,稱為漏盡通成,人仙得矣!可在世長年。然于其中重要機關,龍門派至今未公佈,紙上尋覓亦不得,因事關道脈之所系,擇徒嚴格之故。故反閘內弟子,難以窺其堂奧。今略述之,以明次序。
四、打坐初步
《周易參同契•關鍵三寶章》說:“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即耳不外聽,目不外視,口閉不開,一心內守。守在何處?中宮也。外之耳、目、口三寶,實通內之精炁神,外之三寶“閉塞”,則“精炁神全守中黃”。魏伯陽祖師又說:“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兌為口,打坐時閉口,舌頂上齶,豎直脊樑,“養炁忘言守”。將皮帶解開,手錶摘下,使身體內之血脈運行通暢,如今之煉功家提倡的鬆靜自然。坐時環境要求是“處空房”,指入空房中打坐。
學道之士除平時在禪房清靜打坐之外,睡時還要敵此睡魔,須用五龍盤體之法:左手大拇指伸開,緊貼左臉頰,使耳朵位於大拇指和另外四指之間,大拇指靠耳後骨,右手握固放於髖骨上,側身而臥,如龍之蟠,一隻腳伸,一隻腳縮,未睡心,先睡目。要心神相抱,目視中宮,不可須臾有失活子時之機,如睡覺時昏沉,心神散亂,先天元精出陽關而不覺,化為後天有形之精液而泄,則大功廢也,一場空勞,又得重新安爐立鼎。左手貼臉頰,使耳朵露出好聽聲音,保持清醒,以防睡得過死,右手握固,為閉精炁之法,如此五龍盤體,方保真寶不泄,元精不失。睡時要訣為“寢寐神相抱,覺寤候存亡”,功夫到時,自然遠離顛倒夢想。
白玉蟾祖師得訣後修道有成,在《謝仙師寄書詞》中自述“幾近桑榆之年,老頰猶紅”,如小孩紅撲撲之蘋果臉,“如有神仙之分”,猶自感歎“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猶塵緣”。祖師嘆惜少年時沒有修道,是因為少年人修道,有莫大之好處。因為童貞修道,毫無虧損,只要將其圓陀陀、光灼灼之慧命收歸中宮黃庭,時時醒悟,刻刻覺照,護持十月,即可大藥過關,養成仙體,再得岀胎口訣,將道胎引岀,成就此道,丹家稱之為丹法中之頓法。頓法不需百日築基之功,直接以十月懷胎之功頓超生死,因為少年人元精至足。《道德經》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而中老年人必須百日築基,補破籬笆,補得精足、炁滿、神圓,無異童年之精神狀態,再往上修,為丹法中之漸法。
好道高尚之士如少年時沒有仙緣,則應努力鍛煉身體,“文明其頭腦,野蠻其體魄”。昔王陽明龍場悟道,“知行合一”留傳後世,曾國藩“吾日三省吾身”,精研《道德經》,明悟上善若水之理,終為晚清名臣。二人皆人傑也,“立功、立德、立言”,兼濟天下。成人達己,經世致用,以儒家之進取濟世,以釋家之空寂、道家之無為修心養性,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 原文修改自騰訊道學「少年修道說 論打坐的真義」獨家稿件,作者盧理湘 )
-
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思想
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思想
咒術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很早就已經出現,如《尚書·無逸》中便有:“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的記載。咒術的出現源於主客體的分化及其矛盾的發展。道教咒術的產生,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語這種特殊的語言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矛盾;另一方面,道教重“道”,追求與道同體。在道教看來,人是從“道”分化而來。《太上老君內觀經》雲:“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①道是絕對的存在,沒有主客體之分。人若與道同體,也沒有主客體矛盾,但人得生而不能:“尊其氣、貴其形、寶其命、愛其神,自取死壞,離其本真耳。”②人與道的分離,主體也就與客體分離,主客體開始產生矛盾,而作為道法之一的咒術:“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③道體法用,道微法顯,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因法以會道。通過咒術的施行,實現與道合一,消除主客體矛盾。早期道教重要派別之一的五斗米道產生于巫風濃厚的巴蜀地區,其主要道術為符咒驅邪、召神劾鬼。隨著道教的發展,道教咒術也日益理論化,應用也更為廣泛,從呼風喚雨、驅蝗利蠶到吃飯穿衣、沐浴理髮都須行咒。道教咒術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內以修身,外以濟世。修身則淨身衛靈、長生不死;濟世則驅妖避邪、護國安民等。不同派別的咒術略有不同,如天師道咒術重祈禳治病,上清派重存神修身,靈寶派重濟世度人。當然,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和我們日常所指的主客體並不完全一致,而是有其特殊規定。
一、對主體的規定
在道教咒術中,施術者作為活動的執行者,顯然就是咒術中的主體。同日常主體一樣,咒術中的主體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又被賦予能動性,是能動性的存在物。大致說來,道教咒術是從形、神兩方面來對主體進行規定的,形是作為感性存在物的方面,而神是作為能動性存在物的方面。(一)形
道教非常重視形體,認為形體是生命活動的生理基礎,其所追求長生不死,就是希望形體永不朽壞。在道教看來,只有形體完全,才能做到神全,主體也才能存在。如《西升經》雲:“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善攝生者,體性抱神,其心閑而無事,故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傳》曰:神太勞則竭,形太勞則敝。神形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④。在道教咒術中,請神致仙、驅鬼伏魔等主要是通過存神來進行,但存神往往表現存思形體的活動。《上清大洞真經·序》中的“入戶咒”雲:“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寶生。玄靈紫蓋,來映我身,仙童玉女,為我致靈。九氣齊景。三光同軒,上乘紫蓋,升入帝庭。”⑤在道教咒術中,大量的咒語祈求神靈護身衛形:“九氣青天,無始上精,皇老尊神,衣服羽青。役禦天宮,煥明歲星,散輝流芳,淘溉我形。上餐朝霞,服引木精,固養青芽,保鎮松零,肝府克溢,玉芝自生。回年億劫,色返童嬰,五氣混合,天地長並。”⑥從形方面來規定主體,認識到形體是主體活動乃至成仙的生理基礎是道教的一大特徵。(二)神
同時,道教還認識到主體具有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陰陽不則之謂神”。道教將神實體化,認為人具有能動性是因為人身各個部位均有神靈居住。《無上秘要》卷五引《洞真造形紫元二十四經》則謂人身有二十四神,上、中、下部各八神,上部八神為:“腦神名覺元字道都,發神名玄文華字道行,皮膚神名通孚字道連,目神名虛監字道童,項神名靈謨蓋字道周,脊神名蓋曆輔字道柱:鼻神名沖龍玉字道微,舌神名始梁峙字道政。”⑦同卷所引《洞神經》則謂人身之中有三萬六千神。《全真集玄秘要》更是認為此神乃天地造化之根源:“物之大者,終有邊際。惟神之大周流無方,化成天地,無有加焉!由其妙有難語,故字之曰神。”⑧主體能動性可成天成地,具有巨大的力量。身中神又為溝通天人之橋樑。施咒時,往往由身外之神靈召出身中之神,再由身中神驅鬼伏魔。如《無上秘要》卷四十引《授洞真上清儀品》“……次入壇,旋行一周,東向叩齒三十六通,發爐祝法:無上三天玄元始三氣太上道君召出某等身中虛無自然、飛仙功曹、神仙使者、左右飛龍、太真玉女、王帝直符,各三十六人開啟此間土地真官正神。”⑨由於身中神易“馳意奔走”,所以應保神貴氣使其固守體內,《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載有還神咒:“每月十五日並晦日,先以意言:神乎神乎。然後以左手撫心乳,密咒曰:神乎神乎,居我之宮,入我之殿,從我而處,與我言語,無複離己。黃氣守中而變化成神也,照呵照呵。急急如律令”瑏瑠。可以看出,道教咒術中對主體的規定是從生理基礎、能動性兩個方面入手,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整體。但道教咒術對主體又有著特殊的規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主體的神秘化。日常主體強調主體的感性肉體特徵,沒有絲毫的神秘性。道教咒術中的主體則具有神秘性,主體本身由許多神靈所組成,一方面是主體溝通天人關係的橋樑,另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主體具有能動性的原因所在。其次,主體的客體化,也就是主體的性質被外化為客體。咒術中,主體的名號、等級等,都外化為客體的性質。《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中的青帝大魔王:“姓迫落,諱萬形,頭戴橫天之冠,衣青羽之裘,住在東方安大堂鄉納善之世。”11同時,身中神還可外在於人體,從而成為客體。《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論》卷二雲:“五帝在天主領飛仙,在地鎮五嶽主領鬼神,在人主領五臟五神。”12《道法會元》卷一雲行法時,可由自己的元神變現出神將,“師曰:也有閉目存想某神自某方來,有按摩搐縮,運內氣與外氣合者,噫,皆妄矣。若得神靈將、將靈神之說,則平居暇日養神以靜而神自靈,沖?以和而無?自真。用之行持自然神合乎神,氣合乎氣。一舉目一動念,則將吏洋洋在左右矣。”13神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說明道教咒術中主體有客體化的一面。
最後,形神合同化,形神不可相離。《雲笈七簽》卷四七以宅、器喻形神關係:“夫身者,神之宅;神者,身之器。若不安宅以全道,修身以養神,則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以成萬類,宜常拘咒矣。”4形體是精神的寄寓之所,形體不安則精神亦不安,主體能動性也無從發揮。
二、對客體的規定
日常客體是指同主本活動有功能聯繫和被具體指向的東西,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觀性。道教咒術中的客體也是主體活動所指的物件,但這種客體不具有客觀的性質,而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這種神秘力量非常強大,若是不慎觸犯了這種神秘力量,那麼人將立即得病甚至死亡。道教進一步認為這種神秘的力量具有善惡二元對立的性質。神仙代表著正義的力量,而魔鬼則代表邪惡的力量。道教認為,萬物的榮枯生長,莫不遵循著自身的法則,客體本來是和諧的,所謂的天災人禍,皆是人的“妄動”而起。這種和諧的力量被外化為神仙,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可以消魔除鬼、護國安民。《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中的元始天尊即是“道”的化身,有無上的功德、無邊的法力:“虛無自然妙道化身,從不可名,言塵沙劫來,濟度一切眾生。入天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號圓滿。或現千光相,或現無邊相,或現大身相,或現小身相,或變身入黍米之中,或開毛孔納無邊世界,或掌三千大世界,或雨露灑熱惱眾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亂,或為賢佐匡乎有道,或有聖君爰降為師。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窮。”16道教將神仙等級化,形成了龐大的神仙體系。施行咒術時,應根據目的的不同在壇中供奉不同的神靈。《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四的“聖真班位品”載有開度祈禳時應供奉的神靈:上層中列“玉清聖境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妙無上帝、上清真境虛皇玉晨靈寶天尊妙有上帝、太清仙境萬變混沌道德天尊至真大帝”。上層第二列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等五位大帝。左右班列無上玉帝、玉虛上帝共三百六十神位17。咒術中神仙的力量是主體能動性的異化,成為一種外在於人的力量,並被實體化為客體———神仙。行使咒術時,應祈求神仙賦予力量,殺魔除鬼。《道法會元》卷一五九的“啟請咒”即雲:“志心啟請豐都公,北帝元帥號天蓬,威權赫奕召神兵,掃蕩十方諸疫癘。奉請來降三摩地。驅災逐向他方,隨機應請下天壇,不舍慈悲來救護。臣今一心歸命禮,披誠瀝懇叩虛無,惟願統領眾仙兵,收攝邪魔來備衛。”18通過對神靈的讚美祈求,主體將最終戰勝妖魔鬼怪等邪惡的力量。
咒術中的魔鬼往往給人類帶來疾病、饑饉、刀兵等種種災難,《女青鬼律》載:“逆煞之鬼,流布人間,誑作百病,五逆疾氣,寒熱頭痛,或腹內結堅,吐逆短氣,五內脹滿,目視顛倒。”19或是:“天魔下降,野道野行,……水旱交並,災霜雨雹,傷害五穀,人民饑饉。”20以至於“門門凶衰,哀聲相尋,眾生相殘,自作苦惱,相繼而死”21。魔鬼象徵著人生和社會的種種苦難。道教認為,魔鬼的出現多由人心邪妄而起。如《太上洞淵神咒經》中論述魔鬼時雲:“季世之民,僥偽者眾,淳源既散,妖氣萌生。不忠於君,不孝於親,違三綱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繇是六天故氣、魔鬼等與歷代敗軍死將,聚結成黨,戕害生民。”22人心不正,與道相違,妖氣漸生,化為鬼魔,為害人間,魔鬼無時無處不在,從空間而言,遍佈五方:“東方青帝直符鬼名伯神子一名果子,西方白帝直符鬼名伯和子,南方赤帝直符鬼名泰伯子,北方黑帝直符鬼名忝衣子,中央黃帝直符鬼名伯溪一名淵”23;從時間而言,六十甲子日皆有鬼,如甲子日鬼名元光,乙丑日鬼名邴彰,丙寅日鬼名釗昌等。行使咒術時,應驅魔鬼。《大惠靜慈妙樂天尊說福德五聖經》中一咒雲:“靈觀大帝,睿聖聰明,日光菩薩,氣射帝宸。金刊聖象,三目聖明,黃裳錦袍,足踏火輪。金磚金槍,按行乾坤,名山大川,靈洞真君。火瓢火鴉,氣焰威靈,斬妖滅邪,如電如霆。護國砥柱,衛民靈神,德億萬世,輔靈助順。二聖將軍,順風千里,百萬神兵,救度災厄,如回應聲,變禍成福,如影隨形。護佑臣身,何求不應,神光洞照,求處吉慶。奉大帝敕急急如律令。”24借助于神仙強大的力量,作為客體的魔鬼被主體所制服,從而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矛盾也被“消除”了。道教咒術將神仙和魔鬼作為客體,具體與日常客體顯著不同的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客體的神秘化。如前所述,咒術中的萬事萬物都被賦予神秘的屬性,受神秘力量的支配。這種客體的神秘化,一方面說明道教對現實客體的認識具有不明確的特徵,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另一方面,客體的神秘化,也是咒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因為咒術的施行須依賴神秘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力量,咒術就不具有任何功能了。
其次,客體的主體化。物件在相互作用中成為適應主體需要和確定主體本質的客體,甚至直接轉化為主體的一部分。《太平經》卷三五中認為人的形象是天地所賦予:“又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時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紀,獨聖人知之耳。”25行使咒術時,應想像客體進入主體並變化成主體的一部分。《雲笈七簽》卷三十引《九真中經天上飛文》雲:“玄陽大君,入坐腎中,身披紫衣,頭巾扶晨。左佩龍符,右帶鳳文,口吐蒼華,灌腎靈根。黑藏目生,身為飛仙,北登玄闕,遊行天關。”26客體進入主體,客體的力量也就被賦予給了主體,甚至主體與客體直接合一。《道法會元》卷八四的“一氣雷機”即雲:“平日行持之際,跏趺而坐,萬緣放下,凝神靜慮,調息綿綿。……一聲霹靂震動,五色光雲隨祖氣,變成亙天黑雲,彌漫六合,雷光閃爍。到此之時,萬慮俱寂,元始即我,我即元始。金光燦爛,掣動天地,十方交迸,火光如是。”27最後,神魔對立化。道教咒術中,神是道的化身,代表著善,象徵著正義的力量,可安魂制魄、護身衛形,也可驅邪避妖、護國安民。魔是道的背離,代表著惡,象徵著邪惡的力量,給人類帶來疾病饑饉、刀兵災荒。這種神魔的對立化,一方面是道教對世界進行善惡二元劃分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現實中的主客體矛盾在咒術中的反映。
三、主客體的矛盾運動
主客體的分化必然導致二者產生矛盾,如何解決這種矛盾,歷來有兩種方式:一是彰揚主體性,強調主體可支配客體;另外一種則是試圖泯滅主體性,主張順應客體。對客體是順應還是支配,時刻困擾著主體。這種予盾的思想在道教咒術表現得非常明顯,主體通過自身修煉,克服對道的背離,能夠獲得力量,並對客體施加影響,亦即主體能夠支配客體;但另一方面,作為客體的神仙,是道的化身,具有主體所沒有的強大力量,如呼風喚雨、斬妖除魔,主體只能絕對順應,才能實現與道的回歸。彰揚主體性,這在許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論述。如《太平經》雲:“人者,在陰陽之中央,為萬物師長,所能作最多。”28《養性延命錄·序》亦雲:“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29雖然萬物與人都是氣所構成,但唯人有“靈”,所以人為天地之尊。更重要的是,主體在客體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而是有其能動性。《養性延命錄》雲:“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30強調了主體的能動性。在咒術中,只要主體虛心靜念、修煉行持就可得到巨大的力量。《道法會元》卷一即雲:“夫天地以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氣融。如陽遂取火,方諸召水,磁石吸鐵,琥珀拾芥,以氣相召,以類相輔,有如聲之應響,影之隨形,豈力為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機而中,不神而靈者,誠也。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我,行之在彼。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機在此不在彼”31。感氣召神、驅鬼伏魔還是在於主體的作用。主體的修煉,完全可以支配客體。
主體順應客體,泯滅主體性,這在道教咒術中也是顯而易見。客體被神秘化之後,也就被賦予了強大的力量。在這種力量面前,主體只能順應。反應在道教咒術中,則須祈求神靈的護。《道法會元》卷二三中的“玉清慧命哀憫沈魂咒”雲:“稽首明慧虛無尊,稽首皈命重玄主,裁成天地無得稱,普為眾生作恃怙,慈濟五道轉輪魂,哀救三途地獄苦。皈命金闕天中尊,皈命六道慈悲父,皈命玉京無上尊,已離生死長綿綿,出有入虛無所待,能令枯朽變成仙。千劫萬劫難一遇,為眾廣說業因緣,回骸起死永長存,使其神魂無變遷。”32只有主體順應客體,才能借助於神的力量斬鬼除魔,護佑人間。
總之,在道教咒術中,是以形、神來規定主體,分別代表主體的生理基礎、能動作用;以神仙、魔鬼來規定客體,神仙是道的化身,而魔鬼則是對道的背離,分別代表善、惡兩種力量。主體通過順應客體———神仙,回歸于道,獲得支配客體———魔鬼的力量,實現對道背離的克服,最終與道同體,主客體合一,從而主客體矛盾也就得到了解決。
注:
① 《太上老君內觀經》,《正統道藏》,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第19冊第85頁,下同
②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5頁
③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94頁
④ 《西升經》,《正統道藏》第19冊第238頁
⑤ 《上清大洞真經·序》,《正統道藏》第1冊第787頁
⑥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19,《正統道藏》第5冊第719頁
⑦ 《無上秘要》卷5,《正統道藏》第42冊第182頁
⑧ 《全真集玄秘要》,《正統道藏》第7冊第262-263頁
⑨ 《無上秘要》卷40,《正統道藏》第42冊第336-337頁
⑩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正統道藏》第48冊第340頁
11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正統道藏》第56冊776頁
12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論》卷2,《正統道藏》第3冊第51頁
13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88-489頁
14 《雲笈七簽》卷47,《正統道藏》第37冊第607-608頁
15 《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02頁
16 《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430頁
17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4,《正統道藏》第12冊第77頁
18 《道法會元》卷159,《正統道藏》,第50冊第410頁
19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第580頁
20 《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17頁
21 《太上洞淵神咒經》卷1,《正統道藏》第10冊第231頁
22 《太上洞淵神咒經·序》,《正統道藏》第10冊第230頁
23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第580頁
24 《大惠靜慈妙樂天尊說福德五聖經》,《正統道藏》第42冊第182頁
25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6頁,下同
26 《雲笈七簽》卷30,《正統道藏》第37冊第431頁
27 《道法會元》卷84,《正統道藏》第49冊第439-440頁
28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20頁
29 《養性延命錄·序》,《正統道藏》第31冊第79頁
30 《養性延命錄》,《正統道藏》第31冊第79頁
31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86頁
32 《道法會元》卷203,《正統道藏》第51冊第70頁文章轉自龍虎山道教
-
怎麼修仙和做神仙有什麼好處
怎麼修仙和做神仙有什麼好處
內功修煉,就是把人身的五臟六腑當成“丹鼎”。“丹鼎”就像一個煮藥的器具,按照五臟、五行相生(五臟,心、肝、脾、肺、腎)。心肝脾肺腎在五行裡頭,肝屬木、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各有所屬,就像一盤棋,這幾個平衡,就不生病。哪一個“髒”有問題,就會引起其他髒不好。肝,肝不好,肝屬於木。肝不好的人,就演變為心臟衰弱了。心臟衰弱了,心臟屬於火,就是火不旺。火生土,脾屬土,脾也不行了。脾土不行,土生金,肺金也不行了。這就是一個五行迴圈。調整這個五臟必須用坐功,修行的人有這個體會,這個叫做“悟”,不叫“學”。悟到哪個級別,自然而然的就懂了。坐的時候,平心靜氣、呼吸調勻。端坐姿勢,最高境界,五氣朝元。
什麼是五氣朝元?在雙盤時,將腿重疊起來,腳心朝天。腳心加上手心、頭部等一共五個,所以這叫就五氣朝元。然後,由正確的姿勢調呼吸,調呼吸實際上就是調節鉛汞。鉛汞實際上就是金水,這兩個調節起來,內火不增。《西遊記》上寫的孫悟空是心猿、(白龍馬是)意馬,人與心理,就等於心猿與意馬,兩個東西不安分。由於一有餘力心裡必須通過保持心猿緊鎖,意馬常栓,一達到這兩個,道教叫做“靜”。
這點關於“靜”的理論,道教早晚課裡有一段經,叫《清靜經》。《清靜經》開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沒有形狀、沒有氣味、沒有顏色。可是,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的。“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沒有感情,可是太陽,它從早上出來,晚上落西邊,月亮,有時候圓,有時候缺。這不是無情嗎?“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才有了世上沒有的。“運行萬物”的發展規律是這樣產生的。
什麼是“清”與“濁”辯證的關係?《清靜經》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就比如說,黃河與長江的水,它從發源地流出來的時候,是清水,為什麼濁了?因為流的過程中,含帶的泥沙(多)了,所以變成濁的了,污濁的水。長江、黃河快入海的時候,水流小慢了,泥沙都沉澱下去了。尤其是濁水,又變成清水了,這是“清”與“濁”的轉化。用在人身上來說,《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會變壞呢?先開始是純樸的心靈,有了欲念、物質追求,所以才不擇手段,幹出壞事來了。所以,必須要靜,消除雜念,欲望看輕些。這是“清”與“濁”的轉化。不要人為胡整、贏錢。把它變成枷鎖,把人套住。淡泊名利,能生活就行了。
做神仙有什麼好處?逍遙自在,無憂無慮。沒有戰爭,沒有欲望。誰與誰都不爭,和和諧諧。哪個神仙和哪個神仙打架?
(來源:道教之音獨家專訪)
-
張明貴道長:“道”就是一個圈圈
張明貴道長:“道”就是一個圈圈
( 原文轉載自道教之音 )2015年7月11日至12日,道教之音一行前往陝西榆林白雲山道觀專程拜訪了原陝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榆林市道教協會會長、白雲山道觀住持張明貴道長,並與張明貴道長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在交談當中,張明貴道長還特別對“道”的先天性和“德”的後天性,通過舉例子、用最平實的語言向全國道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接下來,筆者將張明貴道長對“道”和“德”的開示整理出來,與道友們一起分享,福生無量天尊。
“道”是老子《道德經》的觀點,它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根源。先有“道”,而後才有的世界。“道”,雖然虛無縹緲,捉不住、看不到,但是生活中、自然發展過程中會體現出來。先有道,才有了德;“道”是本,“德”是末。”德”是社會形成後天的,“道”是先天的,永恆不變。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道都不是原來的道。
原來的“道”是從“空”來的,社會上離不了“空”,社會上離不了“空”。就像個亭子。由於中間的“空”,我們才能坐下來談話。如果是實心的亭子,我們不可能來用。自行車的輻條為什麼不能弄成一撇子呢?弄成一撇子既重量大,又不靈活。所以,用輻條調整了這才更靈活,這就跟“道”是同一個理。又比如汽車的是慢慢發展,從推土車、獨輪車,慢慢發展而來的馬車、汽車、火車,這一個過程就是“道”的演變。
後天“道”演變,才有了“德”,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八德“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它不是一下子就發展成現在這樣的,“道”是“無極”,是個“圓圈”。展開來是個“一”字,所以,道生一,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一”這麼“一橫”,假如你不在跟前畫這個“圓圈”,你知道起點在哪裡?所以這個就叫無極。
有了無極以後,才生了兩儀。啥叫兩儀呢?就是陰、陽。有了陰陽,根據陰陽的變化。“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它就這麼迴圈旋轉,就形成了四象,就是春夏秋冬。有了秋冬,才能產生糧食。春天種,夏季長,秋天收,冬天吃收的果實,這就變成了後天的東西了。有了後天,才有了這個世界,才有了國家的一切。國家有了這些物質,有了人。然後,才有了管理人的這些組織,而後才有了國家,有了政府,他的迴圈是這樣來的。
-
劉紅博士在“龍門洞與全真龍門高功暗派傳承文化座談會”上的書面發言
劉紅博士在“龍門洞與全真龍門高功暗派傳承文化座談會”上的書面發言
劉 紅
(作者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道樂團團長)尊敬的任法融大師,梁德華主席,周和來秘書長,樊光春教授,陳法永會長、任宗權道長,各位嘉賓,各位同道大德:
因參加另外一項活動,時間安排上有衝突,不能親臨本次大會聆聽教誨,共襄盛舉,非常遺憾!不得已,以書面方式作淺略發言,敬請大家原諒!在祖庭龍門洞舉辦“二〇一五屆道教高功音樂實習班”撥職大典,同時舉辦“紀念王嗣林大師誕辰一〇一周年座談會”,如果用“意義重大”來作形容的話,那麼,我更願意說,這是靈性、悟性的回歸。恭對天顏,沐浴神恩,感念祖師崇高智慧,緬懷先師無量功德,更非“意義重大”可以言表。
於是,我們意會、感應著玄妙……。
道教秉持皈依於“道經師”三寶,具體行為上,樸素的“尊師重道”,可理解為“三皈依”的實際踐行。稍將其內涵與外延略作擴展,尊師重道,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的尊重。回顧當代歷史,歷經“文革”十年浩劫,道教幾近絕跡於世塵,正是因為有像王嗣林道長這一輩固守信念的先師大德,在非常時期,克服困難,忍受艱苦,保護經書科本,默習科儀道法,才使得我們道教歷經劫難後,仍能浴火重生,傳統得以傳承,道脈得以延續。當我們感歎不幸中之萬幸時,更加感恩于王嗣林等一代先師,為恢復道教傳統,重整宮觀道場,栽培道教人才而建立的豐功偉德!為他們對信仰的堅定守望而肅然起敬!
如今,道教文化的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方興未艾,以往不太被人們知曉的冷門變成為熱點,道學研究儼然成為一門顯學,成就斐然,碩果累累。以道教音樂研究為例,“文革”結束後,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配合老一輩道長不失時機地口傳親授,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存了一些道教經懺音樂的珍貴資料,為傳統道教文化的恢復與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道教宗教特色之根本和核心,是道教科儀法事,而科儀法事的施展,又在於執法道人的內功外法。過往的研究經驗讓我們認識到,不重視道教科儀及其道場環境與道教音樂關係的瞭解,不重視個體道人及其傳承關係的觀察,道教音樂的研究既不全面,也很難深入。我們知道,王嗣林道長不僅在“十年浩劫”期間有勇有謀地進行道教經書、文物的保護,更為重要的是,“文革”結束後,王道長首先重視的是率先在龍門洞、樓觀台、玉泉院、八仙宮等主要宮觀主持和恢復經懺科儀活動,並於一九八二年首次在玉泉院舉辦“經懺學習班”,將自己珍藏的全真高功秘笈及科本讓學員們相互傳抄。其後又先後在樓觀台、龍門洞等地舉辦了經懺學習班,為改革開放初期的陝西道教界培養了許多齋醮科儀方面的人才,特別是,王道長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下來的全真高功秘笈和科儀經書,為陝西乃至西北地方的道教文化恢復和傳承,發揮了直接重要的作用。上世紀九十年代,王道長保存的《皇經》、《皇懺》、《早晚功課經》、《三官經》、《北斗經》、《老子八十一化》、及《三乘紀要》等經書的大量影印和傳抄,令西北各地道觀科儀有了授受之本而更為正統規範。由任宗權道長主持的一年一度的“高功經懺音樂學習班”,可以說,是受王嗣林道長舉辦經懺學習班之引導、啟示的延續。回到先師故里舉行撥職儀式,我們仿佛看到了先師的身影。更令人欣慰的是,先師崇尚的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辦紀念先師的座談會,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先師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的珍貴資料、身體力行傳授下來的科本儀範,以及培養出來的後輩人才,不僅是一筆豐厚的財富,也是一些可供我們深入研究的學術課題。因此,在我看來,對先師最大的尊敬,就是報以更多、更優秀的研究成果。
為此,我們將繼續奮發努力!
謝謝各位!( 轉載 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e682e60102vumr.html )
-
父親節 – 以道教孝道文化體悟孝道
父親節 – 以道教孝道文化體悟孝道
父親節,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中國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道教文化中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呂祖孝誥》三卷,開篇“夫孝,德之基也;忠之門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不孝,則德之基傾,忠之門塞,天之心覆,地之程缺,人之本賊。傾則仁義禮智無其根,塞則經綸事業閉其庭,覆則日月鬼神促其生,缺則東西南北失其衡,賊則視聽言動亂其真。故基立而百行端,門開而行藏裕,心順而福祿集,程全而心志泰,本安而葉枝茂。則大乎德,通乎忠,感乎天,應乎地,成乎人,千古嘖嘖,為孝子之名。”
呂祖孝誥 – 十孝
一曰承顏。承顏者。父母有笑容則喜。有慍色則懼。己有喜。當父母之前則增。己有怒。當父母之前則消。無喜無怒。父母見之不堪。有喜有怒。父母見之亦不常。惟婉容悅色。言笑依依。始可謂之承顏。
二曰順令。順令者,父母欲之東,己不可強之西;父母欲之南,己不可強之北;父母欲賞一人,己不可曰不賞;欲罰一人,己不可曰不罰;惟適其意,行其願,養志無違,始可謂順令。
三曰寬心。寬心者,父母于日用則心謀之,於禍患則心防之,於子之不肖則心恥之,於子之疾病則心憂之,惟不以日月累其心,禍患恐其心,不肖勞其心,疾病虞其心,泰然自適,優遊無礙,始可謂之寬心。
四曰敬身。敬身者,言動視聽之非,俱足辱親令名;舟車飲食之損,俱足虧親全體;惟口無妄言,行無妄動,立無妄視,坐無妄聽,車而恐墜,舟而恐覆,飲而恐醉,食而恐傷,始可謂之敬身。
五曰善養。善養者,天未寒,撫父母之背,曰,得無寒,寒則添衣;時未饑,進父母之前,曰,得無饑,饑則進食;己雖短褐,必備裘葛;己雖藜藿,親必極滋味,始可謂之善養。
六曰繼美。繼美者,親用一人,己不敢改之;親行一事,己不敢更之;親遺一業,己不敢變之;親留一言,己不敢忘之;待親之人愈厚,視親之事愈重;守親之業愈謹,記親之言愈深;始可謂之繼美。
七曰格非。格非者,君之過可以犯顏敢諍,親之過不可以直言明辨;君以義合,親以恩合,親有大過,惟積以誠意,動已至情,婉言不從,繼以號哭,天性之間,必有動者,始可謂之格非。
八曰調疾。調疾者,父母有恙,請明醫,慎風寒,躬親湯藥,嘗飲食,衣不解帶,夜不成寢,食不知味,久而耐煩,愈而心樂,始可謂之調疾。
九曰盡哀。盡哀者,父母之恩,百年莫報;父母之終,千秋永別;臨沒而淚流血,心如裂;含斂而聲如塞,容如墨;送喪而往如慕,返如疑;水漿不入於口,苫塊不離於身,音樂不聞於耳,笑談不見於齒;自三日三月,至於三年,哀於禮有節,哀於心不忘,始可謂之盡哀。
十曰追思。追思者,春而奠,秋而祀,生而哭,忌而泣,節而哀,時而獻,廟而新,墳而掃,睹風木而興悲,觀白雲而長往;執遺器而悽愴,讀遺書而彷徨;始可謂之追思。
此謂之十孝,無處不宜孝,無時不宜孝,無事不宜孝,無人不宜孝。孝生於心,難以言盡,說此十孝,以勸世人。當之水源木根,屋柱山腳,天地本於氣;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本於天地,人本于父母矣。
-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道教並以玉皇大帝、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句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合稱“四御”。前三者是天帝,后土皇是地祇。“皇天”、“后土”相對為文;而代表皇天的通常稱上帝,或稱玉皇大帝。代表大地的則為后土。萬物都是由天地所生化,天生而地養,所以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后土又稱「地母娘娘」、「地母元君」、「地母至尊」、「后土」等。自古以來,人們生活上所需的資源,舉凡衣、食、住、行都與土地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先民依賴土地、感謝土地,奉祀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后土皇地祗。
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地母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誥封:“承天郊法厚德光天法后土皇地祗”,其年駕幸華陰親祀之。今揚州玄妙觀,后土祠也。
《重刊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云;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為陽天者,五太相傳,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參差玄象。為陰地者,五黃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聖誕為三月十八日。
后土寶誥:
至心皈命禮
九華玉闕,七寶皇房。
承天稟命之期,主執陰陽之柄。
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於柔順利貞。
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
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承天效法,
后土皇地祗。 -
真武玄天上帝
真武玄天上帝
「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簡稱「北帝」,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故北帝亦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相傳北帝因收服為禍人間的龜精蟒妖戰伐有功,故元始天尊封其為玄天上帝。
北帝信仰在中國北方非常流行,而香港甚或廣東一帶,亦有廟宇供奉北帝,皆因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善信向北帝求福庇佑之同時,亦祈求北帝有效地控制水源,令河流不會乾涸或氾濫,令各地五穀豐收,人們安居樂業。
農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聖誕,當天亦是專門用來消災解厄的「上巳節」 ( 俗稱三月三,春浴日,祓除疾病,清潔身心 )。一如其他神明的誕辰,善信均帶備香燭元寶紙錢祭拜,以祈消災解難,平平安安。其中以武當山進香朝拜為最盛,其他各地的賀誕活動亦壯觀非常。
玄天上帝寶誥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 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 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左天罡北極。 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 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大天尊。香港的北帝廟
紅磡北帝廟(或稱鶴園角北帝古廟),
灣仔北帝廟(又稱灣仔玉虛宮)
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
長洲玉虛宮北帝廟,
赤柱北帝廟
清水灣上洋村北帝廟
大嶼山梅窩大地塘村北帝宮
黃泥涌譚公北帝廟。 -
觀音開庫,借庫紓困
觀音開庫,借庫紓困
香港許多民間信仰都是源自大陸,但「觀音借庫」卻由本土興起,這種風俗已演變為本土一項具特色每年循環不息地進行的民間活動。發展至今,為數不少供奉了觀音的民間廟宇都有借庫活動,讓善信上香向觀音「借錢」( 抽取寫上銀碼的紅紙 ),祈望來年增加收入。
觀音是一個橫跨佛、道和民間宗教的神靈,但借庫活動只盛行於民間信仰層面,在佛教和道教的經典中沒有記載相關資料,故佛寺和道觀沒有跟隨舉行。
觀音借庫習俗,從何而來?傳說上天為了考驗觀音大士,派了五百位羅漢來凡間,幻化成僧人模樣,向觀音大士討糧。觀音大士看見便起慈悲之心,大開倉庫,提供齋菜給這五百僧人果腹飽肚。這天正是正月廿六日,觀音借庫習俗便由此而來。
每年正月廿六日 ( 今年2015年3月16日 ) 子時「觀音」大開庫房。在各區的廟宇外面便有大批善信輪候入內,準備上香祈求觀音大士庇祐,再到庫房抽取利是一封。利是封內寫有一些不同銀碼,從數千至最高達數億元不等。借庫之意義,是祈求觀音大士庇祐今年財運 ( 正財 ) 亨通,帶來年收入豐增的希望。但亦有些觀音廟堂讓善信抽取的東西卻不涉及銀碼,只有寫上賺錢意頭的利是,例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丁財兩旺」等。
借庫活動一直持續至廿六日傍晚,善信不斷入廟上香祈求,除了添香油外,亦購買各式各樣的吉祥物,如百寶袋、金錢、紙夾萬,鎮宅符,金銀錠、觀音金牌和「萬事勝意」旗等,因此為廟宇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借庫後應把「庫錢」放在銀包或手袋內,妥為保存。如果借了觀音的錢做生意而發了財或生活得到改善,別忘了翌年正月二十六日前回到觀音廟,履行先前許下的諾言。在還庫時連同還庫壽金帶回廟中焚化
香港有「觀音借庫」的觀音廟:
一、紅磡觀音廟;二、山東街觀音廟;三、慈雲山水月宮;
四、筲箕灣天后廟觀音殿;五、油麻地榕樹頭天后廟旁觀音社壇。
六、太平山街觀音廟;七、荷李活道列聖宮;八、大嶼山羌山觀音寺;
九、大坑蓮花宮(天后站);十、石硤尾觀音古廟(地鐵窩仔街出口)。*互聯網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