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澳道教文化非物質遺產展演

    日期:2015.09.23 | 分類:道教消息 | 評論數:0

    港澳道教文化非物質遺產展演

    港澳道教文化非物質遺產展演

    港澳道教文化非物質遺產展演

    日期: 2015.10.01 ( 星期四 )
    時間︰ 下午2時正
    地點: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主辦單位: 蓬瀛仙館
    協辦單位︰ 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道教協會、嗇色園

    香港黃大仙信俗和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在2014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推廣道敎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統道敎文化,香港道敎聯合會、澳門道敎協會、蓬瀛仙館和嗇色園黃大仙祠,將會以別具一格的形式,展示傳統道敎信仰和文化。

    展演道壇簡介

    嗇色園
    嗇色園黃大仙祠創立於1921年,道脈源起於 1915年由梁仁庵道長等從廣東西樵山普慶壇背負黃大仙師畫像南下香港設壇闡敎,後獲仙師乩示於現址建祠,並賜名「嗇色園」。初為道侶清修道場,至1956年始因信眾遞增而開放予公眾參拜。嗇色園以仙師乩示的「普濟勸善」為宗旨,九十多年來積極發展各慈善事業。於 2014年更成功申報「香港黃大仙信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次「步罡踏斗」示範乃該園李耀輝監院重新編排之部份道敎科儀內容,讓信眾從中瞭解其科儀文化。

    澳門道敎協會
    2001年成立,是為弘揚中國道敎文化而成立的一個非牟利宗敎圑體。澳門道敎協會致力推廣道敎文化,其中於2011年成功將「澳門道敎科儀音樂」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蓬瀛仙館
    創立於1929年,為道敎全真龍門派道觀,尊奉太上道祖、純陽呂祖師和長春邱祖師,以「弘道立德•濟世度人」為信念的非牟利宗敎圑體,致力闡揚道敎信仰和文化,和興辦公益事業。該館承傳來自祖庭廣州三元宮的科儀經韻,於2014 年成功將「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憑票免費入場,不設劃位
    門票將於2015年9月17曰 ( 墨期四 ) 早上9時起,於香港道敎聯合會、蓬瀛仙館、嗇色園,及荃灣大會堂地下詢問處免費派發。先到先得, 派完即止。

    如有查詢,請致電
    香港道敎聯合會 23964881 ( 羅先生 )
    篷瀛仙館 26768646 ( 張小姐 )
    嗇色園 23528489 ( 吳小姐 )

  • 信俗的傳承 ─ 嗇色園黃大仙祠開放日

    日期:2015.09.22 | 分類:道教消息 | 評論數:0

    信俗的傳承 ─ 嗇色園黃大仙祠開放日
    嗇色園黃大仙祠開放日
    日期:2015年10月1日 ( 星期四 )
    時間:上午7:00至下午5:00
    地點:九龍黃大仙竹園村2號黃大仙祠

    殿堂全日對外開放
    當天將開放黃大仙祠平日不對外開放的殿堂供善信入內參拜,包括黃大仙祠大殿外壇、三聖堂殿堂、飛鸞台, 讓善信近距離一睹黃大仙師及諸神面貌。
    20150922-002

    20150922-003

    道教科儀道服展覽
    道長們在不同的道教科儀中會穿著指定道服,道服上的圖案蘊藏不同的道教含意,是次開放日將公開展出多款道服,供各位近距離鑑賞。
    20150922-001
    時間:上午7:00-下午5:00
    地點:黃大仙祠鳳鳴樓禮堂

    活動精選
    想加深對「香港黃大仙信俗」的認識,立即報名參加以下精選文化活動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1‧開放參觀太歲元辰殿
    參觀太歲元辰殿(免費派發入埸券)
    20150922-004
    派發日期: 2015.9.25 (星期五)
    時間: 上午8:00開始
    地點: 黃大仙祠鳳鳴樓禮堂
    領取辦法: 毎人限取門票2張,需出示香港身份證明文件作證明。
    門券有限,派完即止
    可選入場券時段:全日劃分9個時段•從早上8時開始至下午 4時為止,
    毎小時為一節。

    2‧「黃大仙信俗  善的文化」導賞團
    想深入認識黃大仙信俗的歴史?那就要把握機會,參與由本地學者帶領的導賞團,一邊走訪黃大仙祠,一邊細味中國傳統文化。
    20150922-005
    報名方法: 由2015年9月18日起,有興趣人士請帶同香港身份證明文件親臨黃大仙祠總辦事處登記姓名及聯絡電話。毎場導賞團設名額30個,先到先得。

    自選活動時段:

    1‧中午 11:30-12:30
    (主講:珠海學院香港歴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危丁明博士)
    2‧下午2:00-3:00
    (主講:珠海學院香港歴史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遊子安助理教授)
    ★活動以粵語進行

    地址:香港九龍黃大仙竹園村二號
    電話:(852) 2327 8141
    網址:www.siksikyuen.org.hk

  • 重視道經研讀傳揚道教文化

    日期:2015.09.18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

      欣逢盛世,中國道教協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於1996年組織發起對道藏經典進行整理編校,編修成一部新的傳統而實用的道藏,定名為《中華道藏》,這是繼明正續道藏經編纂以來新的一次大規模整理,是盛世修典傳統的繼續,得到了教內外的大力支持。

      經以為徑世界上的各大傳統宗教,都與其起源地區的文化有著不可分割聯繫,而宗教又在自己的創生和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經籍,並有自己宗奉不二的經典。生長於中華沃土的道教,與華夏文化密不可分,既是三代以來傳統中國巫史文化的繼承者,更是道家文化的直接繼承和發揚者,不僅重視華夏固有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中也包括對不同文化體系的吸收與融合。更重視自身經典經書的傳授、研讀、誦習和整理。在道教看來,道教經典的由來、傳授、奉誦等都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說:「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降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台,有道即見,無道即隱。」三元乃由道的妙一之氣分化而成,既是經誥「從本降跡」的起始,同時也是「萬物斯備」的本源。按《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中說是: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其三元分別是,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分為三。道教最高信仰的三清境三寶君則就是三元的形像體現,分別是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他們各說了十二部經,成為道教尊奉的三洞三十六部尊經。秘而藏之,以傳授有道之君。誘俗修仙,從凡證道,顯揚道德,同契妙理,保命護身,化育群方。 

      據《道教本始部》載:今之相傳的三洞之一的《靈寶經》,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鍾山。其後是葛孝先、鄭思隱得而師資相承,蟬聯不絕。藏於上清之宮,靈妙虛結,自然之章,玄古之道的上清經,太元真人茅盈曾師從西城王君受授,漢孝平皇帝時再度由西城真人於洛陽之山傳授給清虛真人王褒,褒又於晉成帝時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魏華存,後由楊羲許謐諸真相傳於世。洞神之《三皇經》自三皇八帝之後,其文亦隱。至晉武帝由鮑靚於嵩高山石室得見,自盟而受,後傳於葛洪真人,相傳行世。祖天師立教布化,先獲老君降授靈寶之文,再得老君授以《正一經》及正一科術要道法文,並得《太平洞極之經》,尊奉《五千言之文》,且始開道門經錄之授受。宗道德,崇三洞,秉真一,正人心,福國家,益世教。由此可知,道教經典傳授之神聖、演道教化之重要,故而被信仰者奉為必須皈依敬奉三寶之一,倍加珍重。

      道教在創立之後,其所奉持的經典道書在傳行中日益增多,為使之真正發揮傳揚真道,敷衍大義,為學道尋真者輔以正途之由徑,並使之在傳承中得到積累和豐富,六朝以來,歷代的道門高士都積極地對道教經典道書進行收集和整理。東晉葛稚川始訪搜天下道書經典,作遐覽著錄其目以傳存於世;繼有陸天師修靜廣集道書,刊而正之,以整輯遺蹤,提綱振紀。編撰《三洞經書目錄》,總括於三洞。並著書釋微,強調要以齋直整潔心身,持守正一盟威禁戒科略,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道俗歸心,大敞法門。再有梁道士孟智周依據三洞作《玉緯七部經書》,所謂七部是「三洞與四輔」,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是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太清乙太一為宗,大道氣之所結,清虛體大,道乙太清輔洞神;太平以三一為宗,明六合太通為一,正平之氣斯行,道以太平輔洞玄;太玄以重玄為宗,崇玄以致,以玄為太,道乙太玄輔洞真;正一者,正以治邪,一以統萬,遍陳三乘。「蓋乃總道化之教方,統玄門之正典,包羅群藝,綜括眾文」。至唐朝開元年間,在三洞四輔體系架構下,道教的第一部經典總集《開元道藏》編纂得成,不僅使道教的經典體系得到確立,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豐富和繁榮。宋朝時又編纂成《政和道藏》,並在福州雕板刊行,是中國印刷史重要文獻。其後金、元、明歷代皆有《道藏》之纂修,元道藏的重修,再度促進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開創了道教發展的新局面。明正續《道藏》編成,既綜括了各派道書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個文化整體,使道教的文化精神又重新被激揚起來,為各大道教名山宮觀所珍藏,視為鎮山鎮觀之寶。 

      道教所集的經書典籍,在道教看來這不僅僅就是幾千卷書籍,她的行世也不僅是文獻典籍的豐富,而是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由凡俗通達到神聖的由徑,只要潛心參究便可尋真得道,超凡入聖。《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說:經者,由通之徑也。《雲笈七簽》卷九中亦說:道學七經。經者,徑也,由也,常也,成也。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六朝以後,隨著道經得以系統的整理,道教經 授受的傳統得到繼承並高度重視,道經作為學道修真的由通之徑的重要性在道門也得到了落實和強調,修道者的在道門的道階品秩與參究經書多少有了密切的聯繫。《三洞修道儀》說:凡初欲學道,先到師門受訓,性情稍淳後授三戒五戒,稟承戒律稍精方可得求入道,再經過一個階段始可入靖誦經,思神行道,次後不選年代,經業轉精方參洞經,詣三師請授正一盟威 ,授正一法文諸經;而後進階為洞神道士者必須參學洞神十二部經;進階為高玄道士必須參究道德、西升、玉曆、妙真、寶光、枕中諸經;進階為升玄道士必須參究明真、玉匱、升玄諸科儀經卷;進階洞玄道士必須參究靈寶洞玄諸經;進階為三洞道士則必須授受三洞經教、九真科法;再進則為大洞道士,就為得道者。由此可見,學經多少不僅是學道進階的由徑,也是衡量道行高深標準。是故《正一修真略儀》說: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祗,制魔伏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故能濟度死厄,救撥生靈,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經、金書寶 為之津要也。

      經以載道,道教的經書雖然包羅至廣,但其所要闡明的則是她信仰核心—神仙之道,也就是說她的經典的編纂和經典體系的架構都是圍繞這個信仰體系的,否則就不是道藏。道教徒參學研習道經的目標就是要學道悟道、修道證道、傳揚大道、度己度人、福國裕民,最後成為得道合道的神仙,是謂經以載道。比如關於道經中的三洞義旨,《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說: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又說:三洞經符,道之綱紀。修服者因茲入悟,研習者得以還源。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從上述的一段經文中我們可知道,三洞經本乃是通達於玄妙之道的,只是洞神、洞玄、洞真各個所妙化的道的境界不一樣而已。從社會的現實和修道者的實際來說,道書中所闡述的天人哲學和長生度世的道理無不發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啟示。《度人經》說:仙道貴生;仙道貴度;仙道貴實。直發道旨。並告曰:無文不光,無文不明,無文不立,無文不成,無文不度,無文不生。通玄究微,能悉其章。信行道者,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自,齊同慈愛,咸行善心。《道德經》則說:道者,萬物之奧。又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為何是萬物之奧;萬物又為何莫不尊道而貴德。唐著名道士吳筠曾作《玄綱論》闡述其要說:道者,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德者,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群生不知謝其功,百姓不知賴其力。又《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度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清淨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正己化人。總之,經典所載之道和教化之方,道德性命之學,長生度世之妙等等無不備載,所有的信行修煉、教化濟人的要義都是作為道教信仰者必須參究明瞭的,否則就難以承揚起自己所信仰的事業。吳筠在《玄綱論》中曾說:道雖無方,學則有序,故始於正一,次於洞神,棲於靈寶,息於洞真,皆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亦說: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道;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徑。並說:經以斂心,經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為此,道門還專門編輯了日常誦習的功課經供信仰者誦習奉持,並強調是以功課為課己之功。

      經典的極其重要性,《雲笈七簽》卷十中所引的經文說:夫守道之法,當熟讀諸經。並說:夫道者,謂道路也。經者,謂徑路也。

      行者,謂行步也。德者,謂為善之功德也。法者,謂有成道經,可修讀而得道也。謂有成道路之徑,可隨而行之。作為一個道教的信仰者或研究者,要想真正地弘揚和研究道教就當潛心研習經書,了而悟之修身護命以度己,得而發之以啟迪世人。也只有皈依日誦參究持之以恆,才能如《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所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誠然,奉誦經書最重要還是要讀出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深邃博大的《道德經》五千言,兩千年來研讀註疏者難以其計,《道藏》收錄了百家,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故而能自成一家。以至今天我們還會日誦日有所得,並越來越感到她的偉大和對現實社會與人生啟迪。又如《度人經》中的名句「齊同慈愛」,平平常常四個字,包藏著深刻的人生的哲理、和諧社會人群的至理和為人度世的原則,值得人們細細品味。讀經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所得著書以傳於世,集己之學上繼往聖下達來者;一方面是個人所得以為今用,二者同樣重要和可貴,對社會和人生的價值也有著同樣的意義。道教豐富的經典道書和經書中許許多多的警世箴言,只要我們能靜心研讀,必定會學有所得,得有所用。但對經書及箴言的研讀,即讀經的理解與心得,還應付諸生活實踐,通過實踐來履行體驗,對務道者來說就是要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登山一樣,只知道山的秀美清新、山的空曠幽靜、山的險峻宏偉、山的物種繁華等等,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會有更真切的感受,否則是不可能完整的。也就是說,只有不斷實踐或修行,研讀經書的理解和心得才能得到不斷深入和昇華,利益心身,並能惠及他人和社會,福國裕民。

      道書經典的傳授、研讀與整理,是神聖和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成為傳統宗教且為人們尊奉的前提。社會不同人群都可以從中受到啟益,學道修道更是可由此登堂入室,了悟道意,從凡入聖,合道冀仙,精神昇華。歷史地來看,道經的整理和《道藏》的編修,往往是道教文化承傳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開始,這種承傳和發展又往往帶來道教新的興盛局面,不僅使道教的經典體系得到確立,促進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並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豐富和繁榮,使道教得到「中興」。從某種意義上說,《道藏》及其所有的經書,她所記載的中華古代文明,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共同創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文化寶藏,道藏所集經書,內容豐贍,涉及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文學藝術、衛生健康、經書整理、道德教育、科學技術、民俗觀念等我國社會歷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不僅是道教界的,同時也是整個華夏民族乃至人類所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經以為徑,經以載道。讓我們都來重視道經的研習和整理,傳揚道教文化。 

    (文章編輯自龍虎山道教)

  • 第八屆海峽兩岸(鷹潭•臺北)道教文化論壇在臺北隆重舉辦

    日期:2015.09.16 | 分類:道教消息 | 評論數:0

    9月6日-7日,由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與臺灣中華道教聯合總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道教文化論壇在臺灣臺北市隆重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弘揚中華道教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發展」。這次活動得到了省台辦、鷹潭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禮和,鷹潭市委副書記彭世東,省人大財經委主任謝碧聯,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譚曉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張振球,省台辦主任歐陽泉華,鷹潭市副市長徐雲等領導出席活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鷹潭市政協副主席、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作為主辦單位代表出席活動,並發表講話。臺灣知名人士黃昭順,臺灣壽險公會理事長、臺灣人壽董事長許舒博等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分開場迎賓、道教表演、論壇啟動、文藝表演四個部分。開幕式上,洪禮和等還分別為五龍點睛。

    自2005年至2014年,我市充分依託源遠的道教文化和優越的區位優勢、獨特的碧水丹山和豐富的風土人情,連續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道教文化論壇。此次道文化藝術交流論壇,是繼2010年第四屆後再次在臺灣舉辦,每屆論壇的舉辦都取得了圓滿成功,在兩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充分展示和宣傳了兩岸獨特的資源優勢,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又增進了兩岸文化、藝術、宗教界交流,促進了兩岸經貿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開幕式結束後,還將舉辦兩岸道文化書畫展和學術論壇等活動。兩次活動,張金濤會長都作了重要講話。在兩岸道文化書畫展上,張會長還親自揮毫潑墨,書寫「道通古今」。在學術論壇上,我會辦公室副主任孔祥毓道長就《共闡祖師大道•同祈天下太平——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對台友好交往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一題作了長篇發言。這屆論壇,兩岸的知名人士、高道大德、專家學者等將齊聚一堂,圍繞此次論壇的主題,暢談海峽兩岸道教的歷史淵源與發展進程,共話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共謀海峽兩岸的合作與發展。

    (龍虎山道協辦供稿)

  • 捐資道觀,為正法道場添磚加瓦,蔭庇子孫,功德無量。

    日期:2015.09.15 | 分類:道教消息 | 評論數:0

    北京白雲觀余誠智道長為天竺山《發心募捐,功德無量》

    天竺山雲蓋觀

    天竺山雲蓋觀

    陝西省山陽縣天竺山雙峰觀通明殿始建於清中期,曾於1985年進行過簡單修繕,但由於條件限制並沒有太大作用。目前從各方面籌集的善款還是無法滿足工程所需,希望各位善信能夠繼續支持天竺山道觀修復工程,支援祖師道場。

    陝西省山陽縣天竺山雲蓋觀是余誠智道長出家入道的地方,天竺山風景絕秀,是神仙家和方士們活動的重要場所。十年浩劫,使天竺山所有宮觀蕩然無存,望十方善信發心募捐,捐資道觀,為正法道場添磚加瓦,蔭庇子孫,功德無量。

    余誠智道長

    余誠智道長

    得行三善不如印經一本,得行千善不如建廟一間。陝西省山陽縣天竺山道觀由於交通閉塞,地方經濟落後,前幾年天竺山雲蓋觀修建三清殿花費500餘萬元,至今尚欠款項,為陳設簡陋的殿堂,做幢幡、幔帳、牌位、神龕和目前修繕呂祖洞的供桌、法器等。望各位十方善信慷慨解囊,發心募捐,支援祖師道場,為素有」西北小武當」之稱的天竺山添磚加瓦,捐資建廟,捐塊磚,積資糧,富貴倍增,出入道路平坦;獻片瓦,避風雨,福祿駢建,且能消除業陳。您為道觀添磚加瓦的功德也將餘蔭綿綿,萬年香火,蔭庇子孫,功德無量。

    天竺山雙峰觀

    天竺山雙峰觀

    附:天竺山道教管理委員會目前沒有銀行帳戶,暫用山陽縣道教協會銀行帳戶。
    開戶帳號:26-815101040001878
    開戶名稱:山陽縣道教協會
    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山陽縣支行
    支付寶帳號:549187353@qq.com 余誠智 (個人支付寶)

    天竺山雙峰觀通明殿(玉皇殿)

    天竺山雙峰觀通明殿(玉皇殿)

    新建天竺山雲蓋觀三清殿

    新建天竺山雲蓋觀三清殿

    (原文修改自http://www.weibo.com/p/2304185088b6130102ve95)

  • 道教內丹術的形神觀

    日期:2015.09.10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道教內丹術的形神觀 

    嬰兒現形圖
    嬰兒現形圖

    眾所周知,道教在形神關係問題上是主張形神統一、形神不離的。與基督教的靈肉分立和佛教的形滅神不滅之說比較而言,這可說是道教形神觀的一個特色。不過應注意,道教的形神觀有時呈現出很特殊的表現形式,若不加以辨析,極有可能對道教的形神觀產生誤解,即認為道教並不是一貫主張形神不離和形神統一的。比如,道教內丹術所體現出的形神觀念就是如此。我們在此試對其加以簡要分析,目的是證明道教的形神觀雖然表現形式有異,但始終堅持了形神不離和形神統一的立場。

      道教既然主張形神不能相離,就必然以某種方式將二者合在一起。在道教中,形神合同有兩種形式。一是形神相合後仍有形可見者,可稱為形神合同於實。一是形神相合後變得無形無相者,可稱為形神合同於虛。形神合同於實就是所謂的白日飛升,肉體成仙,精神亦隨之升天。《抱樸子內篇•論仙》說:「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①肉體飛升,自然會有形,因而剛升天時是可以看見的。如《抱樸子內篇•至理》稱:「河南密縣,有卜成者,學道經久,乃與家人辭去,其始步稍高,遂入雲中不復見。此所謂舉形輕飛,白日升天,仙之上者也。」②這種形神合為實體的白日飛升之說,在宋以前外丹術盛行時期尤為流行,煉丹家大都相信服食金丹可以使身體發生變化,最後沖舉上天。但服食丹藥而中毒身亡的事件不斷發生,唐以後,道教轉而注重內丹修仙。內丹術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形神觀,與形神合同於實有的肉體飛升說迥異其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神合同於虛。

      首先有必要指出,內丹術所提出的修煉目標是「煉神還虛」或「陽神出殼」,這極易使一些人由此斷定內丹術在形神觀上改變了道教傳統的形神不離說,只追求精神解脫。有些學者以宋以後道教受佛教影響甚深來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內丹術主張形滅而神不滅,與佛教的形神觀實已趨於相同。這其實是對內丹術的一種誤解。內丹術是在人體內部仿照外丹術而進行的一種生命修煉,修煉者以丹田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物,意念呼吸為火候,目的是要煉成還丹,使身體變形為仙。如果放棄了肉體,那麼必然達不到內丹修煉的宗教目的。實際上,內丹術和外丹術一樣主張形神不離,與道合真,但內丹理論並不認為形體可以直接隨神飛升,而是通過一系列轉化變成神,與神在「虛」的境界中合為一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神合同於虛。雖然「神」或「虛」摸不著看不見,但形卻在其中,與神合一了。這之中的道理該作何解釋?從內丹修煉的步驟來看,一般都要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三個階段。按前述道教對於精和氣的一般理解,精和氣是凝結成形的物質基礎,因而可歸於「形」。故在內丹修煉中當精轉化為氣再轉化為神時,形也隨之轉至神中。所以,對於內丹過程中的三次轉化,道書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鐘呂傳道集•論還丹》所謂「煉形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③,或翁葆光《悟真篇•西江月》所說:「十月功足,形化為氣,氣化為神,神與道合而無形,變化不測。」④可見,形在內丹術的三個階段中是參與了轉化,且與神並未分離。因此,內丹修煉的最後階段出現「陽神出殼」,或達到「煉神還虛」的地步,並不意謂神就離開了形,而是神與形早已合在一起,不過沒有合成一種實在物罷了。

      再反過來看所謂陽神,內丹書中也有明確指出其並非有些人理解的離開了形的神,而是包含了形的神。如陳致虛《金丹大要》卷六說:「形化為氣,氣化為神,是曰嬰兒,是曰陽神。」⑤《性命圭指》說:「若雙修性命者,所出乃陽神也。陽神則有影有形,世所謂天仙是也,故曰道本無相,仙貴有形。」⑥對於那種與形分離之神,內丹理論則貶稱為「陰神」,認為陰神乃「存思想化之神,此神隨用殊致,觸處滯礙,故出之必離根本智,多與鬼神為鄰。」⑦佛教就是主張形滅神不滅的,因此在形神觀上必然為內丹理論所不容。學宗內丹北宗的陳攖甯曾就兩者的形神觀作過比較,認為「人身精氣神,原不可分,佛家獨要明心見性,洗發智慧,將神光單提出來,遺下精氣,交結成形,棄而不管……彼滅度後,神已超出象外,而精氣尚留滯於寰中也。若道家(此處指道教)則性命雙修,將精、氣、神混合為一,周天火候,煉成身外之身,神在是,精在是,氣在是,分之無可分也。」⑧從此處可以看到,內丹理論在形神上是貶佛揚道的。因此,雖說宋以後道教內丹學在性功修煉方面吸收了不少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心性論,但內丹與佛教禪宗的區別並未由此而消失,兩者在形神觀上有明顯的分野。不過有必要說明的是,內丹術主張形神不離,追求「形神俱妙」,但形神合同後並不能如白日飛升一樣顯出實相,只能合而為虛。如翁葆光《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說:「原其至真之軀,處於至靜之城,實未嘗有作者,此乃神形性命與道合真,而同歸於究竟寂空之本源也。」⑨《仙佛合宗語錄》亦稱:「煉其能變化之神而還虛合道,則曰天仙。天仙者,體同天之清虛,德同天之空洞無極。」⑩但「虛」並不等於無,形神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其中的。《唱道真言》說:「夫道之要,不過一虛,虛含萬象。世界有毀,惟虛不毀。道經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道無他,虛而已矣。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虛也。」11 對於道教徒來說,形神合同於虛並不是生命消失,而是生命的形式上的一種轉化,即由平凡的生命轉化為高級形態的生命,如「道」一般。

      註:①見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20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下引同。
      ②見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115頁。
      ③見《修真十書》卷十六,《道藏》第4冊第672頁,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聯合影印本,1988年版。下引同。
      ④見《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七,《道藏》第2冊第945頁。
      ⑤《道藏》第24冊第24頁。⑥《藏外道書》第9冊第588頁,巴蜀書社,1994年版。下引同。
      ⑦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三,《道藏》第23冊第934頁。
      ⑧見陳攖寧著、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與養生》第168頁。
      ⑨《道藏》第2冊第1020頁。⑩《藏外道書》第5冊第710頁。
      11《藏外道書》第10冊第777頁。

     

    文章轉自龍虎山道教

  • 論打坐的真義

    日期:2015.09.09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論打坐的真義

    打坐

    打坐

    一、打坐的含義: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

    打坐是佛道中人為明心見性、修煉內丹而必須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又稱「坐禪、「禪定」。打坐姿勢不拘,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行住坐臥皆是禪。

    心神如何打坐呢?

    要訣:「雞能抱卵心常聽

    呂洞賓祖師在《太乙金華宗旨》中說:「丹書云:『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只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呂祖以雞抱卵為喻,說得很清楚,心神要專一歸於中宮,即玄牡之門。心神專一歸於中宮,久久則生暖炁,此炁稱為後天炁。如雞抱卵為打坐修行的訣中之訣,初學者要謹記。

    學士只要置心一處,則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後世禪家將「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禪宗與儒家理論發展為「生活禪」。

    王重陽祖師《立教十五論》云:「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十二時辰,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明靜坐。」

    馬丹陽祖師說:「道者行往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息於綿綿,臥則沉神於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二、明師指導:明心見性乃明師

    打坐需要老師指導,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指導打坐?答案是明師。那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明師呢?

    明師要明心見性,「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才能指導學士「追二炁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悟真篇•序》〕」。「二炁」為先天元精所化之先天炁、後天炁,「黃道」為督任二脈,「三性」為水、火、土,即先天炁、後天炁、真意,「元宮」為中宮。張伯端祖師之意是以後天炁擒制先天元精上行,化為甘露,甘露與後天炁凝於中宮結丹,此時目視中宮。明師難遇,明師難求,是修道學佛者都知道的道理。不遇明師,只能是盲修瞎煉,「迷以傳迷迷至老」。「打坐」校長說:「我們人類在沒床睡覺之前,全部都是打坐的,生命在娘胎裡也是以倒立打坐的形式存在的」,這種說法實在荒謬絕倫,只能是偽師。好在教育主管部門取消小學生「打坐」,否則如果按校長原計劃推行一個月,「打坐」出毛病,誰負責?

    三、百日築基:萬丈高樓從基起

    龍門派百日築基之功,取萬丈高樓從基起之意,老聖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陽神之有基,在於元精所化之甘露。學士心神歸於中宮,漸生暖炁,暖炁日漸壯大,成團,然後以此暖炁沖督脈三關。待三關通後,於一陽來複之機采藥,將先天元精化為甘露。如此二候至而又至,將元精煉完,下身馬陰藏相,稱為漏盡通成,人仙得矣!可在世長年。然於其中重要機關,龍門派至今未公佈,紙上尋覓亦不得,因事關道脈之所系,擇徒嚴格之故。故反閘內弟子,難以窺其堂奧。今略述之,以明次序。

    四、打坐初步

    《周易參同契•關鍵三寶章》說:「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即耳不外聽,目不外視,口閉不開,一心內守。守在何處?中宮也。外之耳、目、口三寶,實通內之精炁神,外之三寶「閉塞」,則「精炁神全守中黃」。魏伯陽祖師又說:「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兌為口,打坐時閉口,舌頂上齶,豎直脊樑,「養炁忘言守」。將皮帶解開,手錶摘下,使身體內之血脈運行通暢,如今之煉功家提倡的鬆靜自然。坐時環境要求是「處空房」,指入空房中打坐。

    學道之士除平時在禪房清靜打坐之外,睡時還要敵此睡魔,須用五龍盤體之法:左手大拇指伸開,緊貼左臉頰,使耳朵位於大拇指和另外四指之間,大拇指靠耳後骨,右手握固放於髖骨上,側身而臥,如龍之蟠,一隻腳伸,一隻腳縮,未睡心,先睡目。要心神相抱,目視中宮,不可須臾有失活子時之機,如睡覺時昏沉,心神散亂,先天元精出陽關而不覺,化為後天有形之精液而泄,則大功廢也,一場空勞,又得重新安爐立鼎。左手貼臉頰,使耳朵露出好聽聲音,保持清醒,以防睡得過死,右手握固,為閉精炁之法,如此五龍盤體,方保真寶不泄,元精不失。睡時要訣為「寢寐神相抱,覺寤候存亡」,功夫到時,自然遠離顛倒夢想。

    白玉蟾祖師得訣後修道有成,在《謝仙師寄書詞》中自述「幾近桑榆之年,老頰猶紅”,如小孩紅撲撲之蘋果臉,「如有神仙之分」,猶自感歎「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猶塵緣」。祖師嘆惜少年時沒有修道,是因為少年人修道,有莫大之好處。因為童貞修道,毫無虧損,只要將其圓陀陀、光灼灼之慧命收歸中宮黃庭,時時醒悟,刻刻覺照,護持十月,即可大藥過關,養成仙體,再得岀胎口訣,將道胎引岀,成就此道,丹家稱之為丹法中之頓法。頓法不需百日築基之功,直接以十月懷胎之功頓超生死,因為少年人元精至足。《道德經》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而中老年人必須百日築基,補破籬笆,補得精足、炁滿、神圓,無異童年之精神狀態,再往上修,為丹法中之漸法。

    好道高尚之士如少年時沒有仙緣,則應努力鍛煉身體,「文明其頭腦,野蠻其體魄」。昔王陽明龍場悟道,「知行合一」留傳後世,曾國藩「吾日三省吾身」,精研《道德經》,明悟上善若水之理,終為晚清名臣。二人皆人傑也,「立功、立德、立言」,兼濟天下。成人達己,經世致用,以儒家之進取濟世,以釋家之空寂、道家之無為修心養性,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 原文修改自騰訊道學「少年修道說 論打坐的真義」獨家稿件,作者盧理湘 )

  • 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思想

    日期:2015.09.08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思想

    金光神咒

    金光神咒

      咒術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很早就已經出現,如《尚書·無逸》中便有:「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的記載。咒術的出現源於主客體的分化及其矛盾的發展。道教咒術的產生,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語這種特殊的語言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矛盾;另一方面,道教重「道」,追求與道同體。在道教看來,人是從「道」分化而來。《太上老君內觀經》雲:「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①道是絕對的存在,沒有主客體之分。人若與道同體,也沒有主客體矛盾,但人得生而不能:「尊其氣、貴其形、寶其命、愛其神,自取死壞,離其本真耳。」②人與道的分離,主體也就與客體分離,主客體開始產生矛盾,而作為道法之一的咒術:「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③道體法用,道微法顯,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因法以會道。通過咒術的施行,實現與道合一,消除主客體矛盾。早期道教重要派別之一的五斗米道產生於巫風濃厚的巴蜀地區,其主要道術為符咒驅邪、召神劾鬼。隨著道教的發展,道教咒術也日益理論化,應用也更為廣泛,從呼風喚雨、驅蝗利蠶到吃飯穿衣、沐浴理髮都須行咒。道教咒術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內以修身,外以濟世。修身則淨身衛靈、長生不死;濟世則驅妖避邪、護國安民等。不同派別的咒術略有不同,如天師道咒術重祈禳治病,上清派重存神修身,靈寶派重濟世度人。當然,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和我們日常所指的主客體並不完全一致,而是有其特殊規定。

      一、對主體的規定
      在道教咒術中,施術者作為活動的執行者,顯然就是咒術中的主體。同日常主體一樣,咒術中的主體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又被賦予能動性,是能動性的存在物。大致說來,道教咒術是從形、神兩方面來對主體進行規定的,形是作為感性存在物的方面,而神是作為能動性存在物的方面。

      (一)形
      道教非常重視形體,認為形體是生命活動的生理基礎,其所追求長生不死,就是希望形體永不朽壞。在道教看來,只有形體完全,才能做到神全,主體也才能存在。如《西升經》雲:「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善攝生者,體性抱神,其心閑而無事,故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傳》曰:神太勞則竭,形太勞則敝。神形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④。在道教咒術中,請神致仙、驅鬼伏魔等主要是通過存神來進行,但存神往往表現存思形體的活動。《上清大洞真經·序》中的「入戶咒」雲:「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寶生。玄靈紫蓋,來映我身,仙童玉女,為我致靈。九氣齊景。三光同軒,上乘紫蓋,升入帝庭。」⑤在道教咒術中,大量的咒語祈求神靈護身衛形:「九氣青天,無始上精,皇老尊神,衣服羽青。役禦天宮,煥明歲星,散輝流芳,淘溉我形。上餐朝霞,服引木精,固養青芽,保鎮松零,肝府克溢,玉芝自生。回年億劫,色返童嬰,五氣混合,天地長並。」⑥從形方面來規定主體,認識到形體是主體活動乃至成仙的生理基礎是道教的一大特徵。

      (二)神
      同時,道教還認識到主體具有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陰陽不則之謂神」。道教將神實體化,認為人具有能動性是因為人身各個部位均有神靈居住。《無上秘要》卷五引《洞真造形紫元二十四經》則謂人身有二十四神,上、中、下部各八神,上部八神為:「腦神名覺元字道都,發神名玄文華字道行,皮膚神名通孚字道連,目神名虛監字道童,項神名靈謨蓋字道周,脊神名蓋曆輔字道柱:鼻神名沖龍玉字道微,舌神名始梁峙字道政。」⑦同卷所引《洞神經》則謂人身之中有三萬六千神。《全真集玄秘要》更是認為此神乃天地造化之根源:「物之大者,終有邊際。惟神之大周流無方,化成天地,無有加焉!由其妙有難語,故字之曰神。」⑧主體能動性可成天成地,具有巨大的力量。身中神又為溝通天人之橋樑。施咒時,往往由身外之神靈召出身中之神,再由身中神驅鬼伏魔。如《無上秘要》卷四十引《授洞真上清儀品》「……次入壇,旋行一周,東向叩齒三十六通,發爐祝法:無上三天玄元始三氣太上道君召出某等身中虛無自然、飛仙功曹、神仙使者、左右飛龍、太真玉女、王帝直符,各三十六人開啟此間土地真官正神。」⑨由於身中神易「馳意奔走」,所以應保神貴氣使其固守體內,《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載有還神咒:「每月十五日並晦日,先以意言:神乎神乎。然後以左手撫心乳,密咒曰:神乎神乎,居我之宮,入我之殿,從我而處,與我言語,無複離己。黃氣守中而變化成神也,照呵照呵。急急如律令」瑏瑠。可以看出,道教咒術中對主體的規定是從生理基礎、能動性兩個方面入手,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整體。但道教咒術對主體又有著特殊的規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主體的神秘化。日常主體強調主體的感性肉體特徵,沒有絲毫的神秘性。道教咒術中的主體則具有神秘性,主體本身由許多神靈所組成,一方面是主體溝通天人關係的橋樑,另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主體具有能動性的原因所在。

      其次,主體的客體化,也就是主體的性質被外化為客體。咒術中,主體的名號、等級等,都外化為客體的性質。《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中的青帝大魔王:「姓迫落,諱萬形,頭戴橫天之冠,衣青羽之裘,住在東方安大堂鄉納善之世。」11同時,身中神還可外在於人體,從而成為客體。《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論》卷二雲:「五帝在天主領飛仙,在地鎮五嶽主領鬼神,在人主領五臟五神。」12《道法會元》卷一雲行法時,可由自己的元神變現出神將,「師曰:也有閉目存想某神自某方來,有按摩搐縮,運內氣與外氣合者,噫,皆妄矣。若得神靈將、將靈神之說,則平居暇日養神以靜而神自靈,沖?以和而無?自真。用之行持自然神合乎神,氣合乎氣。一舉目一動念,則將吏洋洋在左右矣。」13神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說明道教咒術中主體有客體化的一面。

      最後,形神合同化,形神不可相離。《雲笈七簽》卷四七以宅、器喻形神關係:「夫身者,神之宅;神者,身之器。若不安宅以全道,修身以養神,則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以成萬類,宜常拘咒矣。」4形體是精神的寄寓之所,形體不安則精神亦不安,主體能動性也無從發揮。

      二、對客體的規定
      日常客體是指同主本活動有功能聯繫和被具體指向的東西,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觀性。道教咒術中的客體也是主體活動所指的物件,但這種客體不具有客觀的性質,而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這種神秘力量非常強大,若是不慎觸犯了這種神秘力量,那麼人將立即得病甚至死亡。道教進一步認為這種神秘的力量具有善惡二元對立的性質。神仙代表著正義的力量,而魔鬼則代表邪惡的力量。

      道教認為,萬物的榮枯生長,莫不遵循著自身的法則,客體本來是和諧的,所謂的天災人禍,皆是人的「妄動」而起。這種和諧的力量被外化為神仙,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可以消魔除鬼、護國安民。《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中的元始天尊即是「道」的化身,有無上的功德、無邊的法力:「虛無自然妙道化身,從不可名,言塵沙劫來,濟度一切眾生。入天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號圓滿。或現千光相,或現無邊相,或現大身相,或現小身相,或變身入黍米之中,或開毛孔納無邊世界,或掌三千大世界,或雨露灑熱惱眾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亂,或為賢佐匡乎有道,或有聖君爰降為師。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窮。」16道教將神仙等級化,形成了龐大的神仙體系。施行咒術時,應根據目的的不同在壇中供奉不同的神靈。《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四的「聖真班位品」載有開度祈禳時應供奉的神靈:上層中列「玉清聖境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妙無上帝、上清真境虛皇玉晨靈寶天尊妙有上帝、太清仙境萬變混沌道德天尊至真大帝」。上層第二列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等五位大帝。左右班列無上玉帝、玉虛上帝共三百六十神位17。咒術中神仙的力量是主體能動性的異化,成為一種外在於人的力量,並被實體化為客體———神仙。行使咒術時,應祈求神仙賦予力量,殺魔除鬼。《道法會元》卷一五九的「啟請咒」即雲:「志心啟請豐都公,北帝元帥號天蓬,威權赫奕召神兵,掃蕩十方諸疫癘。奉請來降三摩地。驅災逐向他方,隨機應請下天壇,不舍慈悲來救護。臣今一心歸命禮,披誠瀝懇叩虛無,惟願統領眾仙兵,收攝邪魔來備衛。」18通過對神靈的讚美祈求,主體將最終戰勝妖魔鬼怪等邪惡的力量。
      咒術中的魔鬼往往給人類帶來疾病、饑饉、刀兵等種種災難,《女青鬼律》載:「逆煞之鬼,流布人間,誑作百病,五逆疾氣,寒熱頭痛,或腹內結堅,吐逆短氣,五內脹滿,目視顛倒。」19或是:「天魔下降,野道野行,……水旱交並,災霜雨雹,傷害五穀,人民饑饉。」20以至於「門門凶衰,哀聲相尋,眾生相殘,自作苦惱,相繼而死」21。魔鬼象徵著人生和社會的種種苦難。道教認為,魔鬼的出現多由人心邪妄而起。如《太上洞淵神咒經》中論述魔鬼時雲:「季世之民,僥偽者眾,淳源既散,妖氣萌生。不忠於君,不孝於親,違三綱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繇是六天故氣、魔鬼等與歷代敗軍死將,聚結成黨,戕害生民。」22人心不正,與道相違,妖氣漸生,化為鬼魔,為害人間,魔鬼無時無處不在,從空間而言,遍佈五方:「東方青帝直符鬼名伯神子一名果子,西方白帝直符鬼名伯和子,南方赤帝直符鬼名泰伯子,北方黑帝直符鬼名忝衣子,中央黃帝直符鬼名伯溪一名淵」23;從時間而言,六十甲子日皆有鬼,如甲子日鬼名元光,乙丑日鬼名邴彰,丙寅日鬼名釗昌等。行使咒術時,應驅魔鬼。《大惠靜慈妙樂天尊說福德五聖經》中一咒雲:「靈觀大帝,睿聖聰明,日光菩薩,氣射帝宸。金刊聖象,三目聖明,黃裳錦袍,足踏火輪。金磚金槍,按行乾坤,名山大川,靈洞真君。火瓢火鴉,氣焰威靈,斬妖滅邪,如電如霆。護國砥柱,衛民靈神,德億萬世,輔靈助順。二聖將軍,順風千里,百萬神兵,救度災厄,如回應聲,變禍成福,如影隨形。護佑臣身,何求不應,神光洞照,求處吉慶。奉大帝敕急急如律令。」24藉助於神仙強大的力量,作為客體的魔鬼被主體所制服,從而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矛盾也被「消除」了。

      道教咒術將神仙和魔鬼作為客體,具體與日常客體顯著不同的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客體的神秘化。如前所述,咒術中的萬事萬物都被賦予神秘的屬性,受神秘力量的支配。這種客體的神秘化,一方面說明道教對現實客體的認識具有不明確的特徵,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另一方面,客體的神秘化,也是咒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因為咒術的施行須依賴神秘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力量,咒術就不具有任何功能了。

      其次,客體的主體化。物件在相互作用中成為適應主體需要和確定主體本質的客體,甚至直接轉化為主體的一部分。《太平經》卷三五中認為人的形象是天地所賦予:「又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時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紀,獨聖人知之耳。」25行使咒術時,應想像客體進入主體並變化成主體的一部分。《雲笈七簽》卷三十引《九真中經天上飛文》雲:「玄陽大君,入坐腎中,身披紫衣,頭巾扶晨。左佩龍符,右帶鳳文,口吐蒼華,灌腎靈根。黑藏目生,身為飛仙,北登玄闕,遊行天關。」26客體進入主體,客體的力量也就被賦予給了主體,甚至主體與客體直接合一。《道法會元》卷八四的「一氣雷機」即雲:「平日行持之際,跏趺而坐,萬緣放下,凝神靜慮,調息綿綿。……一聲霹靂震動,五色光雲隨祖氣,變成亙天黑雲,彌漫六合,雷光閃爍。到此之時,萬慮俱寂,元始即我,我即元始。金光燦爛,掣動天地,十方交迸,火光如是。」27最後,神魔對立化。道教咒術中,神是道的化身,代表著善,象徵著正義的力量,可安魂制魄、護身衛形,也可驅邪避妖、護國安民。魔是道的背離,代表著惡,象徵著邪惡的力量,給人類帶來疾病饑饉、刀兵災荒。這種神魔的對立化,一方面是道教對世界進行善惡二元劃分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現實中的主客體矛盾在咒術中的反映。

      三、主客體的矛盾運動
      主客體的分化必然導致二者產生矛盾,如何解決這種矛盾,歷來有兩種方式:一是彰揚主體性,強調主體可支配客體;另外一種則是試圖泯滅主體性,主張順應客體。對客體是順應還是支配,時刻困擾著主體。這種予盾的思想在道教咒術表現得非常明顯,主體通過自身修煉,克服對道的背離,能夠獲得力量,並對客體施加影響,亦即主體能夠支配客體;但另一方面,作為客體的神仙,是道的化身,具有主體所沒有的強大力量,如呼風喚雨、斬妖除魔,主體只能絕對順應,才能實現與道的回歸。

      彰揚主體性,這在許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論述。如《太平經》雲:「人者,在陰陽之中央,為萬物師長,所能作最多。」28《養性延命錄·序》亦雲:「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29雖然萬物與人都是氣所構成,但唯人有「靈」,所以人為天地之尊。更重要的是,主體在客體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而是有其能動性。《養性延命錄》雲:「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30強調了主體的能動性。在咒術中,只要主體虛心靜念、修煉行持就可得到巨大的力量。《道法會元》卷一即雲:「夫天地以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氣融。如陽遂取火,方諸召水,磁石吸鐵,琥珀拾芥,以氣相召,以類相輔,有如聲之應響,影之隨形,豈力為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機而中,不神而靈者,誠也。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我,行之在彼。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機在此不在彼」31。感氣召神、驅鬼伏魔還是在於主體的作用。主體的修煉,完全可以支配客體。

      主體順應客體,泯滅主體性,這在道教咒術中也是顯而易見。客體被神秘化之後,也就被賦予了強大的力量。在這種力量面前,主體只能順應。反應在道教咒術中,則須祈求神靈的護。《道法會元》卷二三中的「玉清慧命哀憫沈魂咒」雲:「稽首明慧虛無尊,稽首皈命重玄主,裁成天地無得稱,普為眾生作恃怙,慈濟五道轉輪魂,哀救三途地獄苦。皈命金闕天中尊,皈命六道慈悲父,皈命玉京無上尊,已離生死長綿綿,出有入虛無所待,能令枯朽變成仙。千劫萬劫難一遇,為眾廣說業因緣,回骸起死永長存,使其神魂無變遷。」32隻有主體順應客體,才能藉助於神的力量斬鬼除魔,護佑人間。

      總之,在道教咒術中,是以形、神來規定主體,分別代表主體的生理基礎、能動作用;以神仙、魔鬼來規定客體,神仙是道的化身,而魔鬼則是對道的背離,分別代表善、惡兩種力量。主體通過順應客體———神仙,回歸於道,獲得支配客體———魔鬼的力量,實現對道背離的克服,最終與道同體,主客體合一,從而主客體矛盾也就得到了解決。

      註:
      ① 《太上老君內觀經》,《正統道藏》,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第19冊第85頁,下同
      ②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5頁
      ③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94頁
      ④ 《西升經》,《正統道藏》第19冊第238頁
      ⑤ 《上清大洞真經·序》,《正統道藏》第1冊第787頁
      ⑥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19,《正統道藏》第5冊第719頁
      ⑦ 《無上秘要》卷5,《正統道藏》第42冊第182頁
      ⑧ 《全真集玄秘要》,《正統道藏》第7冊第262-263頁
      ⑨ 《無上秘要》卷40,《正統道藏》第42冊第336-337頁
      ⑩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正統道藏》第48冊第340頁
      11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正統道藏》第56冊776頁
      12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論》卷2,《正統道藏》第3冊第51頁
      13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88-489頁
      14 《雲笈七簽》卷47,《正統道藏》第37冊第607-608頁
      15 《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02頁
      16 《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430頁
      17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4,《正統道藏》第12冊第77頁
      18 《道法會元》卷159,《正統道藏》,第50冊第410頁
      19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第580頁
      20 《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17頁
      21 《太上洞淵神咒經》卷1,《正統道藏》第10冊第231頁
      22 《太上洞淵神咒經·序》,《正統道藏》第10冊第230頁
      23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第580頁
      24 《大惠靜慈妙樂天尊說福德五聖經》,《正統道藏》第42冊第182頁
      25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6頁,下同
      26 《雲笈七簽》卷30,《正統道藏》第37冊第431頁
      27 《道法會元》卷84,《正統道藏》第49冊第439-440頁
      28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20頁
      29 《養性延命錄·序》,《正統道藏》第31冊第79頁
      30 《養性延命錄》,《正統道藏》第31冊第79頁
      31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86頁
      32 《道法會元》卷203,《正統道藏》第51冊第70頁

    文章轉自龍虎山道教

  • 中國道教協會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和平祈禱法會

    日期:2015.09.05 | 分類:道教消息 | 評論數:0

    中國道教協會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和平祈禱法會

    中國道教協會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和平祈禱法會大合照

    中國道教協會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和平祈禱法會大合照

    9月4日上午10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 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和平祈禱法會在北京白雲觀隆重舉行。 法會由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簡稱「中宗和」〉倡議、 中國道教協會主辦,主題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 和平,開創未來」。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道教界代表、中國道教協會直屬 宮觀道眾以及北京市道協、河北省道協部分道長共兩百餘 人參加法會。中宗和副秘書長嘛燦、國家宗教局港澳臺辦 副主任趙建政出席紀念活動。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道長主持紀念活動。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道長主持紀念活動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道長主持紀念活動

    法會開始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宣讀了 《中國宗教界和平文告》。文告指出,和平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嚮往,是各宗教的共同關切,是絕大多數宗教徒共同的渴望,宗教理應在消除戰爭、化解 衝突、維護和平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呼籲各宗教把祈禱和 平作為經常性宗教儀式的重要內容,弘揚和平、和諧的理 念和精神,提倡寬容、交流、對話、共處。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宣讀 《中國宗教界和平文告》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宣讀 《中國宗教界和平文告》

    法會上,鐘鼓齊鳴、琳琅振響,壇場清淨莊嚴,法師 依科演教,如法如儀。兩岸四地道教界代表拈香祈禱,緬懷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英烈和無辜死 難者,祈願干戈永息、世界和平。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孟至嶺道長宣讀《祈禱和平文》中說:「先烈英名,百世流芳。民族精神,永遠傳揚。同道努力,愛國愛教,行道 立德,正己化人,共圓民族復興之夢,共祈天下太平願景。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孟至嶺道長宣讀《祈禱和平文》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孟至嶺道長宣讀《祈禱和平文》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祈 禱人民幸福、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各地道教界陸續組織開展了祈禱法會、座談會、參觀展覽 等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8月21日,中國道教協會發佈《關 於在全國道教界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和平祈禱法會的 倡議書》,倡議全國各地宮觀同步舉行和平祈禱法會,獲得了各地道協和宮觀的積極回應。與此同時,中國道協副 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副會長黃信陽及相關人員,還分別 看望了中國道協離休抗戰老幹部原秘書長李文成、原副秘書長黃明,表達良好祝願。

    北京白雲觀主持法會

    北京白雲觀主持法會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道長、黃至安道長、唐誠育道長、賴保榮道長、孟至嶺道長、袁志鴻道長、胡誠林道長、 謝榮增道長,香港道教聯合會梁德華道長、香港嗇色園監院李耀輝道長、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志道長、臺灣高雄道德院住持翁太明道長、臺灣松山慈惠堂住持郭葉子道長等出席了此次活動。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道教界代表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道教界代表

    ( 轉載自北京白雲觀 )

  • 怎麼修仙和做神仙有什麼好處

    日期:2015.08.24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怎麼修仙和做神仙有什麼好處

    張明貴道長

    張明貴道長

    內功修煉,就是把人身的五臟六腑當成「丹鼎」。「丹鼎」就像一個煮藥的器具,按照五臟、五行相生(五臟,心、肝、脾、肺、腎)。心肝脾肺腎在五行裡頭,肝屬木、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各有所屬,就像一盤棋,這幾個平衡,就不生病。哪一個「髒」有問題,就會引起其他髒不好。肝,肝不好,肝屬於木。肝不好的人,就演變為心臟衰弱了。心臟衰弱了,心臟屬於火,就是火不旺。火生土,脾屬土,脾也不行了。脾土不行,土生金,肺金也不行了。這就是一個五行迴圈。調整這個五臟必須用坐功,修行的人有這個體會,這個叫做「悟」,不叫「學」。悟到哪個級別,自然而然的就懂了。坐的時候,平心靜氣、呼吸調勻。端坐姿勢,最高境界,五氣朝元。

    什麼是五氣朝元?在雙盤時,將腿重疊起來,腳心朝天。腳心加上手心、頭部等一共五個,所以這叫就五氣朝元。然後,由正確的姿勢調呼吸,調呼吸實際上就是調節鉛汞。鉛汞實際上就是金水,這兩個調節起來,內火不增。《西遊記》上寫的孫悟空是心猿、(白龍馬是)意馬,人與心理,就等於心猿與意馬,兩個東西不安分。由於一有餘力心裡必須通過保持心猿緊鎖,意馬常栓,一達到這兩個,道教叫做「靜」。

    這點關於「靜」的理論,道教早晚課裡有一段經,叫《清靜經》。《清靜經》開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沒有形狀、沒有氣味、沒有顏色。可是,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的。「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沒有感情,可是太陽,它從早上出來,晚上落西邊,月亮,有時候圓,有時候缺。這不是無情嗎?「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才有了世上沒有的。「運行萬物」的發展規律是這樣產生的。

    什麼是「清」與「濁」辯證的關係?《清靜經》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就比如說,黃河與長江的水,它從發源地流出來的時候,是清水,為什麼濁了?因為流的過程中,含帶的泥沙(多)了,所以變成濁的了,污濁的水。長江、黃河快入海的時候,水流小慢了,泥沙都沉澱下去了。尤其是濁水,又變成清水了,這是「清」與「濁」的轉化。用在人身上來說,《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會變壞呢?先開始是純樸的心靈,有了慾念、物質追求,所以才不擇手段,幹出壞事來了。所以,必須要靜,消除雜念,慾望看輕些。這是「清」與「濁」的轉化。不要人為胡整、贏錢。把它變成枷鎖,把人套住。淡泊名利,能生活就行了。

    做神仙有什麼好處?逍遙自在,無憂無慮。沒有戰爭,沒有慾望。誰與誰都不爭,和和諧諧。哪個神仙和哪個神仙打架?

    (來源:道教之音獨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