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籤 ‘道教咒術’ 的彙整

  • 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思想

    日期:2015.09.08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思想

    金光神咒

    金光神咒

      咒術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很早就已經出現,如《尚書·無逸》中便有:「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的記載。咒術的出現源於主客體的分化及其矛盾的發展。道教咒術的產生,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語這種特殊的語言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矛盾;另一方面,道教重「道」,追求與道同體。在道教看來,人是從「道」分化而來。《太上老君內觀經》雲:「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①道是絕對的存在,沒有主客體之分。人若與道同體,也沒有主客體矛盾,但人得生而不能:「尊其氣、貴其形、寶其命、愛其神,自取死壞,離其本真耳。」②人與道的分離,主體也就與客體分離,主客體開始產生矛盾,而作為道法之一的咒術:「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③道體法用,道微法顯,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因法以會道。通過咒術的施行,實現與道合一,消除主客體矛盾。早期道教重要派別之一的五斗米道產生於巫風濃厚的巴蜀地區,其主要道術為符咒驅邪、召神劾鬼。隨著道教的發展,道教咒術也日益理論化,應用也更為廣泛,從呼風喚雨、驅蝗利蠶到吃飯穿衣、沐浴理髮都須行咒。道教咒術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內以修身,外以濟世。修身則淨身衛靈、長生不死;濟世則驅妖避邪、護國安民等。不同派別的咒術略有不同,如天師道咒術重祈禳治病,上清派重存神修身,靈寶派重濟世度人。當然,道教咒術中的主客體和我們日常所指的主客體並不完全一致,而是有其特殊規定。

      一、對主體的規定
      在道教咒術中,施術者作為活動的執行者,顯然就是咒術中的主體。同日常主體一樣,咒術中的主體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又被賦予能動性,是能動性的存在物。大致說來,道教咒術是從形、神兩方面來對主體進行規定的,形是作為感性存在物的方面,而神是作為能動性存在物的方面。

      (一)形
      道教非常重視形體,認為形體是生命活動的生理基礎,其所追求長生不死,就是希望形體永不朽壞。在道教看來,只有形體完全,才能做到神全,主體也才能存在。如《西升經》雲:「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善攝生者,體性抱神,其心閑而無事,故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傳》曰:神太勞則竭,形太勞則敝。神形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④。在道教咒術中,請神致仙、驅鬼伏魔等主要是通過存神來進行,但存神往往表現存思形體的活動。《上清大洞真經·序》中的「入戶咒」雲:「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寶生。玄靈紫蓋,來映我身,仙童玉女,為我致靈。九氣齊景。三光同軒,上乘紫蓋,升入帝庭。」⑤在道教咒術中,大量的咒語祈求神靈護身衛形:「九氣青天,無始上精,皇老尊神,衣服羽青。役禦天宮,煥明歲星,散輝流芳,淘溉我形。上餐朝霞,服引木精,固養青芽,保鎮松零,肝府克溢,玉芝自生。回年億劫,色返童嬰,五氣混合,天地長並。」⑥從形方面來規定主體,認識到形體是主體活動乃至成仙的生理基礎是道教的一大特徵。

      (二)神
      同時,道教還認識到主體具有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陰陽不則之謂神」。道教將神實體化,認為人具有能動性是因為人身各個部位均有神靈居住。《無上秘要》卷五引《洞真造形紫元二十四經》則謂人身有二十四神,上、中、下部各八神,上部八神為:「腦神名覺元字道都,發神名玄文華字道行,皮膚神名通孚字道連,目神名虛監字道童,項神名靈謨蓋字道周,脊神名蓋曆輔字道柱:鼻神名沖龍玉字道微,舌神名始梁峙字道政。」⑦同卷所引《洞神經》則謂人身之中有三萬六千神。《全真集玄秘要》更是認為此神乃天地造化之根源:「物之大者,終有邊際。惟神之大周流無方,化成天地,無有加焉!由其妙有難語,故字之曰神。」⑧主體能動性可成天成地,具有巨大的力量。身中神又為溝通天人之橋樑。施咒時,往往由身外之神靈召出身中之神,再由身中神驅鬼伏魔。如《無上秘要》卷四十引《授洞真上清儀品》「……次入壇,旋行一周,東向叩齒三十六通,發爐祝法:無上三天玄元始三氣太上道君召出某等身中虛無自然、飛仙功曹、神仙使者、左右飛龍、太真玉女、王帝直符,各三十六人開啟此間土地真官正神。」⑨由於身中神易「馳意奔走」,所以應保神貴氣使其固守體內,《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載有還神咒:「每月十五日並晦日,先以意言:神乎神乎。然後以左手撫心乳,密咒曰:神乎神乎,居我之宮,入我之殿,從我而處,與我言語,無複離己。黃氣守中而變化成神也,照呵照呵。急急如律令」瑏瑠。可以看出,道教咒術中對主體的規定是從生理基礎、能動性兩個方面入手,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整體。但道教咒術對主體又有著特殊的規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主體的神秘化。日常主體強調主體的感性肉體特徵,沒有絲毫的神秘性。道教咒術中的主體則具有神秘性,主體本身由許多神靈所組成,一方面是主體溝通天人關係的橋樑,另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主體具有能動性的原因所在。

      其次,主體的客體化,也就是主體的性質被外化為客體。咒術中,主體的名號、等級等,都外化為客體的性質。《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中的青帝大魔王:「姓迫落,諱萬形,頭戴橫天之冠,衣青羽之裘,住在東方安大堂鄉納善之世。」11同時,身中神還可外在於人體,從而成為客體。《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論》卷二雲:「五帝在天主領飛仙,在地鎮五嶽主領鬼神,在人主領五臟五神。」12《道法會元》卷一雲行法時,可由自己的元神變現出神將,「師曰:也有閉目存想某神自某方來,有按摩搐縮,運內氣與外氣合者,噫,皆妄矣。若得神靈將、將靈神之說,則平居暇日養神以靜而神自靈,沖?以和而無?自真。用之行持自然神合乎神,氣合乎氣。一舉目一動念,則將吏洋洋在左右矣。」13神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說明道教咒術中主體有客體化的一面。

      最後,形神合同化,形神不可相離。《雲笈七簽》卷四七以宅、器喻形神關係:「夫身者,神之宅;神者,身之器。若不安宅以全道,修身以養神,則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以成萬類,宜常拘咒矣。」4形體是精神的寄寓之所,形體不安則精神亦不安,主體能動性也無從發揮。

      二、對客體的規定
      日常客體是指同主本活動有功能聯繫和被具體指向的東西,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觀性。道教咒術中的客體也是主體活動所指的物件,但這種客體不具有客觀的性質,而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這種神秘力量非常強大,若是不慎觸犯了這種神秘力量,那麼人將立即得病甚至死亡。道教進一步認為這種神秘的力量具有善惡二元對立的性質。神仙代表著正義的力量,而魔鬼則代表邪惡的力量。

      道教認為,萬物的榮枯生長,莫不遵循著自身的法則,客體本來是和諧的,所謂的天災人禍,皆是人的「妄動」而起。這種和諧的力量被外化為神仙,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可以消魔除鬼、護國安民。《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中的元始天尊即是「道」的化身,有無上的功德、無邊的法力:「虛無自然妙道化身,從不可名,言塵沙劫來,濟度一切眾生。入天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號圓滿。或現千光相,或現無邊相,或現大身相,或現小身相,或變身入黍米之中,或開毛孔納無邊世界,或掌三千大世界,或雨露灑熱惱眾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亂,或為賢佐匡乎有道,或有聖君爰降為師。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窮。」16道教將神仙等級化,形成了龐大的神仙體系。施行咒術時,應根據目的的不同在壇中供奉不同的神靈。《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四的「聖真班位品」載有開度祈禳時應供奉的神靈:上層中列「玉清聖境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妙無上帝、上清真境虛皇玉晨靈寶天尊妙有上帝、太清仙境萬變混沌道德天尊至真大帝」。上層第二列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等五位大帝。左右班列無上玉帝、玉虛上帝共三百六十神位17。咒術中神仙的力量是主體能動性的異化,成為一種外在於人的力量,並被實體化為客體———神仙。行使咒術時,應祈求神仙賦予力量,殺魔除鬼。《道法會元》卷一五九的「啟請咒」即雲:「志心啟請豐都公,北帝元帥號天蓬,威權赫奕召神兵,掃蕩十方諸疫癘。奉請來降三摩地。驅災逐向他方,隨機應請下天壇,不舍慈悲來救護。臣今一心歸命禮,披誠瀝懇叩虛無,惟願統領眾仙兵,收攝邪魔來備衛。」18通過對神靈的讚美祈求,主體將最終戰勝妖魔鬼怪等邪惡的力量。
      咒術中的魔鬼往往給人類帶來疾病、饑饉、刀兵等種種災難,《女青鬼律》載:「逆煞之鬼,流布人間,誑作百病,五逆疾氣,寒熱頭痛,或腹內結堅,吐逆短氣,五內脹滿,目視顛倒。」19或是:「天魔下降,野道野行,……水旱交並,災霜雨雹,傷害五穀,人民饑饉。」20以至於「門門凶衰,哀聲相尋,眾生相殘,自作苦惱,相繼而死」21。魔鬼象徵著人生和社會的種種苦難。道教認為,魔鬼的出現多由人心邪妄而起。如《太上洞淵神咒經》中論述魔鬼時雲:「季世之民,僥偽者眾,淳源既散,妖氣萌生。不忠於君,不孝於親,違三綱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繇是六天故氣、魔鬼等與歷代敗軍死將,聚結成黨,戕害生民。」22人心不正,與道相違,妖氣漸生,化為鬼魔,為害人間,魔鬼無時無處不在,從空間而言,遍佈五方:「東方青帝直符鬼名伯神子一名果子,西方白帝直符鬼名伯和子,南方赤帝直符鬼名泰伯子,北方黑帝直符鬼名忝衣子,中央黃帝直符鬼名伯溪一名淵」23;從時間而言,六十甲子日皆有鬼,如甲子日鬼名元光,乙丑日鬼名邴彰,丙寅日鬼名釗昌等。行使咒術時,應驅魔鬼。《大惠靜慈妙樂天尊說福德五聖經》中一咒雲:「靈觀大帝,睿聖聰明,日光菩薩,氣射帝宸。金刊聖象,三目聖明,黃裳錦袍,足踏火輪。金磚金槍,按行乾坤,名山大川,靈洞真君。火瓢火鴉,氣焰威靈,斬妖滅邪,如電如霆。護國砥柱,衛民靈神,德億萬世,輔靈助順。二聖將軍,順風千里,百萬神兵,救度災厄,如回應聲,變禍成福,如影隨形。護佑臣身,何求不應,神光洞照,求處吉慶。奉大帝敕急急如律令。」24藉助於神仙強大的力量,作為客體的魔鬼被主體所制服,從而現實生活中的主客體矛盾也被「消除」了。

      道教咒術將神仙和魔鬼作為客體,具體與日常客體顯著不同的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客體的神秘化。如前所述,咒術中的萬事萬物都被賦予神秘的屬性,受神秘力量的支配。這種客體的神秘化,一方面說明道教對現實客體的認識具有不明確的特徵,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另一方面,客體的神秘化,也是咒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因為咒術的施行須依賴神秘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力量,咒術就不具有任何功能了。

      其次,客體的主體化。物件在相互作用中成為適應主體需要和確定主體本質的客體,甚至直接轉化為主體的一部分。《太平經》卷三五中認為人的形象是天地所賦予:「又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時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紀,獨聖人知之耳。」25行使咒術時,應想像客體進入主體並變化成主體的一部分。《雲笈七簽》卷三十引《九真中經天上飛文》雲:「玄陽大君,入坐腎中,身披紫衣,頭巾扶晨。左佩龍符,右帶鳳文,口吐蒼華,灌腎靈根。黑藏目生,身為飛仙,北登玄闕,遊行天關。」26客體進入主體,客體的力量也就被賦予給了主體,甚至主體與客體直接合一。《道法會元》卷八四的「一氣雷機」即雲:「平日行持之際,跏趺而坐,萬緣放下,凝神靜慮,調息綿綿。……一聲霹靂震動,五色光雲隨祖氣,變成亙天黑雲,彌漫六合,雷光閃爍。到此之時,萬慮俱寂,元始即我,我即元始。金光燦爛,掣動天地,十方交迸,火光如是。」27最後,神魔對立化。道教咒術中,神是道的化身,代表著善,象徵著正義的力量,可安魂制魄、護身衛形,也可驅邪避妖、護國安民。魔是道的背離,代表著惡,象徵著邪惡的力量,給人類帶來疾病饑饉、刀兵災荒。這種神魔的對立化,一方面是道教對世界進行善惡二元劃分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現實中的主客體矛盾在咒術中的反映。

      三、主客體的矛盾運動
      主客體的分化必然導致二者產生矛盾,如何解決這種矛盾,歷來有兩種方式:一是彰揚主體性,強調主體可支配客體;另外一種則是試圖泯滅主體性,主張順應客體。對客體是順應還是支配,時刻困擾著主體。這種予盾的思想在道教咒術表現得非常明顯,主體通過自身修煉,克服對道的背離,能夠獲得力量,並對客體施加影響,亦即主體能夠支配客體;但另一方面,作為客體的神仙,是道的化身,具有主體所沒有的強大力量,如呼風喚雨、斬妖除魔,主體只能絕對順應,才能實現與道的回歸。

      彰揚主體性,這在許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論述。如《太平經》雲:「人者,在陰陽之中央,為萬物師長,所能作最多。」28《養性延命錄·序》亦雲:「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29雖然萬物與人都是氣所構成,但唯人有「靈」,所以人為天地之尊。更重要的是,主體在客體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而是有其能動性。《養性延命錄》雲:「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30強調了主體的能動性。在咒術中,只要主體虛心靜念、修煉行持就可得到巨大的力量。《道法會元》卷一即雲:「夫天地以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氣融。如陽遂取火,方諸召水,磁石吸鐵,琥珀拾芥,以氣相召,以類相輔,有如聲之應響,影之隨形,豈力為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機而中,不神而靈者,誠也。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我,行之在彼。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機在此不在彼」31。感氣召神、驅鬼伏魔還是在於主體的作用。主體的修煉,完全可以支配客體。

      主體順應客體,泯滅主體性,這在道教咒術中也是顯而易見。客體被神秘化之後,也就被賦予了強大的力量。在這種力量面前,主體只能順應。反應在道教咒術中,則須祈求神靈的護。《道法會元》卷二三中的「玉清慧命哀憫沈魂咒」雲:「稽首明慧虛無尊,稽首皈命重玄主,裁成天地無得稱,普為眾生作恃怙,慈濟五道轉輪魂,哀救三途地獄苦。皈命金闕天中尊,皈命六道慈悲父,皈命玉京無上尊,已離生死長綿綿,出有入虛無所待,能令枯朽變成仙。千劫萬劫難一遇,為眾廣說業因緣,回骸起死永長存,使其神魂無變遷。」32隻有主體順應客體,才能藉助於神的力量斬鬼除魔,護佑人間。

      總之,在道教咒術中,是以形、神來規定主體,分別代表主體的生理基礎、能動作用;以神仙、魔鬼來規定客體,神仙是道的化身,而魔鬼則是對道的背離,分別代表善、惡兩種力量。主體通過順應客體———神仙,回歸於道,獲得支配客體———魔鬼的力量,實現對道背離的克服,最終與道同體,主客體合一,從而主客體矛盾也就得到了解決。

      註:
      ① 《太上老君內觀經》,《正統道藏》,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第19冊第85頁,下同
      ②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5頁
      ③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94頁
      ④ 《西升經》,《正統道藏》第19冊第238頁
      ⑤ 《上清大洞真經·序》,《正統道藏》第1冊第787頁
      ⑥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19,《正統道藏》第5冊第719頁
      ⑦ 《無上秘要》卷5,《正統道藏》第42冊第182頁
      ⑧ 《全真集玄秘要》,《正統道藏》第7冊第262-263頁
      ⑨ 《無上秘要》卷40,《正統道藏》第42冊第336-337頁
      ⑩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正統道藏》第48冊第340頁
      11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正統道藏》第56冊776頁
      12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論》卷2,《正統道藏》第3冊第51頁
      13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88-489頁
      14 《雲笈七簽》卷47,《正統道藏》第37冊第607-608頁
      15 《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02頁
      16 《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430頁
      17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4,《正統道藏》第12冊第77頁
      18 《道法會元》卷159,《正統道藏》,第50冊第410頁
      19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第580頁
      20 《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正統道藏》第10冊第17頁
      21 《太上洞淵神咒經》卷1,《正統道藏》第10冊第231頁
      22 《太上洞淵神咒經·序》,《正統道藏》第10冊第230頁
      23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第580頁
      24 《大惠靜慈妙樂天尊說福德五聖經》,《正統道藏》第42冊第182頁
      25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6頁,下同
      26 《雲笈七簽》卷30,《正統道藏》第37冊第431頁
      27 《道法會元》卷84,《正統道藏》第49冊第439-440頁
      28 王明《太平經合校》,第20頁
      29 《養性延命錄·序》,《正統道藏》第31冊第79頁
      30 《養性延命錄》,《正統道藏》第31冊第79頁
      31 《道法會元》卷1,《正統道藏》第48冊第486頁
      32 《道法會元》卷203,《正統道藏》第51冊第70頁

    文章轉自龍虎山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