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分類的彙整

  • 禮斗

    日期:2017.10.20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蓬瀛仙館元辰殿

    蓬瀛仙館元辰殿

    禮斗,俗稱拜斗。是祭祀星宿,向上界斗真設醮供養,以求延生賜福,消災解厄。

    蓬瀛仙館經師在元辰殿禮斗

    蓬瀛仙館經師在元辰殿禮斗

    古人把天分為三垣七曜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帝垣;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二十八宿為東方青龍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教團,即有《五斗經》,為道教星宿信仰之典籍。爾後,道教教團逐步編訂朝真拜斗之經懺,尤以崇拜北斗為主。

    嗇色園黃大仙祠元辰殿

    嗇色園黃大仙祠元辰殿

    《史記‧天官書》記載,北鬥鬥杓運行,才帶動陰陽、日月、四時、五行。《道藏》首卷〈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記載:「東斗主算,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鬥上生,中斗大魁,總監眾靈。」而干寶《搜神記》中「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之說更廣為流傳。乃知天象運行、四季變更,皆由星官主宰;而群生之本命元辰,生殺功過,則由北斗主判。〈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記載:「凡夫在世,逸謬者多,不知身屬北斗,命由天府。有災有患,不知解謝之門,祈福祈生,莫曉歸真之路。……若有此危厄,如何救解?急須投告北斗,醮謝真君,及轉真經,認本命真君,方獲安泰,以至康榮。」因此,凡有災厄禍患,或求安泰康榮,應向北斗禱告,醮謝星官,藉以青冊記名,永錫多福。

    2015年讚星禮鬥法會001

    2015年讚星禮鬥法會001

    一般是以禮拜北斗七元星君為主。昔太上老君憫念 眾生多有災厄苦惱,於漢朝永壽元年正月初七日,下降 鶴鳴山傳授張天師禮斗解厄延生之法。法以本命之曰, 或每月初三、二十七日北斗真君下降之日,設立斗壇。

    2015年讚星禮鬥法會002

    2015年讚星禮鬥法會002

    斗由七種法物組成:斗,代表宇宙、諸天、天圓地 方,故斗作圓形。米,代表星辰、宇宙之內佈滿星辰。 故將米置入斗中,米斗之上放置鏡、劍、剪、秤、尺五 種法器,以符五方五靈、五行之數。五種法物之中放置 油燈,點燃後務使長明不減,含生生不息、煥采元辰之 意。點燃七盞斗燈以像斗真,修齋設醮,酌水獻花,祈 禱眾真,念誦北斗七元真君名號以及北斗真經,禮拜斗 真,則可以消災解厄,延生獲福。

    善信祈福禳災的斗桶

    善信祈福禳災的斗桶

    善信祈福禳災的斗桶

    善信祈福禳災的斗桶

  • 真靈位業圖

    日期:2017.10.19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真靈位業圖

    真靈位業圖

    《真靈位業圖》是南北朝時道士陶弘景編寫的對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個譜系。所收神仙的範圍,一是綜合靈寶、上清和正一派尊奉的尊神和得道仙真,二是廣泛吸納歷史上的帝王、功臣、賢人,即周禮中稱為「人鬼」的群神。這些都對後世的神仙譜系有重大影響。

    他將當時各種道經中所記載的近700名神靈用7個等級進行了排列。每一等級(神階)都有一位居中的主神,其他分別列於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主神:玉清元始天尊(共29名)
    主神:上清玉晨玄皇大道君(共104名)
    主神:太極金闕帝君(共84名)
    主神:太清太上老君(共174名)
    主神:九宮尚書張奉(共36名)
    主神:右禁郎定錄真君茅固(共173名)
    主神:酆都北陰大帝(共88名)

    陶弘景的這個真靈位業圖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門閥士族制度),也反映了陶弘景的神學觀點。也是這時正式確立了元始天尊作為道教最高神的地位。
    《真靈位業圖》中把上清派主神玄皇大道君列入了第二神階,而太平派主神金闕帝君位於第三神階,天師道主神太上老君居於第四神階。這反映了陶弘景作為上清派道士的立場,也是當時道教各派社會地位的真實狀況。《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疑也是為替人間的封建等級制找根據。

    陶弘景另有一部書《登真隱訣》將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三清九宮,並有僚屬,例左勝於右。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諸小號,官位甚多也。女真則稱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隨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治處以為著號,並有左右。凡稱大上者,皆一宮之所尊。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萊左仙公,太極仙侯,真伯,仙監,仙郎,仙賓。」

    陶弘景的這種做法,主要的是直接取之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所謂「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若不精委條領,略識宗源者,猶如野夫出朝廷,見朱衣必令史;句驪入中國,呼一切為參軍,豈見士庶之貴賤,辨爵號異同乎?」(《真靈位業圖序》)可見他的《真靈位業圖》受到傳統的等級制度的影響。但在理論上,卻採取了位業思想,即神仙有不同階位、階品,處於什麼位、品,依據其本身的業行即功德。後世道教神仙譜系不一定採取陶弘景的安排,但依據位業,卻大抵不變。

  •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之老子

    日期:2016.03.23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太清道德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老子為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一,據《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記載,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

    太上老君,即「太清道德天尊」。又稱「開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等。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關於老君的來歷,《雲笈七簽》雲:「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幹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而老子,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為「伯陽」、「老聃」、「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等。葛洪《神仙傳•老子》載:「老子者,名重耳,字佰陽,楚國苦縣曲仁縣裡人也,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老子。」

    宋時道士作《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第二十三化降聖跡亦言:「商二十四王祖甲三祀,乙丑歲,老君自太清仙境分神化炁,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降於 亳州東國(劉向書作陳國)苦縣瀨鄉(《史記》作厲鄉)曲仁裡,渦水之陰,靈飛李氏之家。是時,尹母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而出,良久,視日漸小,從天 而墜,光燦奪目,大如彈丸,母受而咽之。覺,懷有娠。由是容顏益少,神炁安閒。所居之室,六炁和平,冬無凝寒,夏無祁暑。祥光照舍,眾惡不侵。不覺八十一 年,至商二十九王帝乙十一祀,歲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卯時,因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老子。是時,陽景垂輝,祥雲蔭庭,萬鶴翔空。有九龍薦水,以浴聖 姿。龍出之池,因成九井。下地即行九步,步生蓮花,謂曰:「吾於多劫之前,降生於西那玉國李穀之間。」故指以示人,非今時始此姓也。名耳,字伯陽,諡曰 聃。聃,《說文》雲:「耳漫無輪。」謂能博古通今,故諡號曰「聃」也。

    歷代的不斷演變

    東漢延熹八年(165年),邊韶作《老子銘》說:「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正一盟威道經書《老子想爾注》乃稱「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年)時,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則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傳七部經教體系中,道德天尊所說洞神部經是《三皇經》,老君所說《道德經》 是太玄部首經。

    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定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極宮,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書》的《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唐太宗時焚禁《三皇經》,以《道德經》代之。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以老子李耳 為同姓,推其為宗室遠祖,建太清宮以供奉,儀規同於朝廷,而實為宗室祖廟,太上老君遂最終確定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 (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

    老子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人,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如最早是上古仙人廣成子,然後是倉頡,周代的老子是伯陽父,春秋的老子是李耳,戰國的老子是周太史贍,漢 代則是三張(祖天師張陵、系天師張衡、嗣天師張魯,以系天師居多)。所乙太清寶誥裡有「歷劫度人,隨方設教,隱聖顯凡」等語。

    另外,關於《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中鴻鈞為太上老君師父的說法屬子虛烏有。鴻鈞本作鴻均,最早出現於西漢王褒的《四子講德論》,「夫鴻均之世,何物不 樂?」鴻均指的是天下太平,大道之世。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把鴻鈞稱為三清之師,借喻道教大羅天,而在道家經書、典籍內都沒有此記載。道教的最高神是三 清。總稱謂是「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位於玉幾下三寶景陽宮。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 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二月十五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聖誕
    太上老君寶誥

    至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資料轉載自道教之音

  • 二月二龍抬頭

    日期:2016.03.10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 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曆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

    《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徉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曰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怡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 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 “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 “吃龍眼”,吃麵條叫”扶龍鬚”,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 〃龍鱗餅〃。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的美好願望。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 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龍抬頭,剃龍頭

    龍抬頭,剃龍頭

    在春龍節這一天,我國古代民間者腰焚香設供祭祀龍神,其目的是 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穀豐登。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4勒奧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 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麵條叫”吃龍鬚”(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 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 牙”(北京)等。

    龍抬頭,吃春餅

    龍抬頭,吃春餅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日”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曰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徵,雞鳴,則太陽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 打滾”是一種豆麵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麵,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麵,猶如 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曰,該曰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 慶賀「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劉淵然祖師」聖誕

    日期:2016.03.09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正一全真通玄妙 功濟生民澤流芳

    慶賀「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劉淵然祖師」聖誕

    長春真人劉淵然祖師

    長春真人劉淵然祖師

    劉淵然祖師,道號體玄子。明代著名高道,曾「領天下道教事」,敕封 「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在道教尊為「玄功廣法天尊」,「扶宗闡化天尊」,「宗師保舉天尊」等。他因身兼全真、清微、淨明諸派之傳,開宗長春派,在後世影響深遠。

    劉祖弘道地龍泉觀

    劉祖弘道地龍泉觀

    劉祖年十六遂入道受符法。為祥符道士,拜陳方外為師,學得「五雷法」,據說他道術高明,一時傳為神人。二十來歲時,專程到龍虎山,拜謁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劉與之交談三日後別歸,自謂得天師正學,遂矢志於道。後來,劉祖又至雩都即今於都縣紫陽關,從趙原陽學煉丹術。

    鎮天寶符原圖

    鎮天寶符原圖

    明仁宗立,賜號長春真人,給二品印誥,與當世道教大師正一真人地位相等。劉祖高超道法的影響,不僅廣泛地存在於民間,而且還滲透入皇室內部,而這對於道教發展之推動是非常巨大的。並將道教成功地傳播到了偏遠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除了高超的道法外,劉祖的影響還通過其高足來展現。劉祖門徒眾多,其徒有邵以正者,雲南人,早得法於淵然。並以其「警悟過人」的智慧和學識,奉詔偕天下高道校《道藏》經,編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部官修《道藏》。

    另外,劉祖旁通醫藥,濟民利物為心;集諸宗道法,精其教事。《明史・方伎傳》評長春真人:「淡泊自甘,不失戒行。」宣宗所作《禦制山水圖歌賜長春真人》贊其:「凡曆四朝,闡玄元之妙,著感通之功,攄恭秉誠,老而逾篤。」

    長春真人聖誕、飛升日及寶誥
    1、聖誕:農曆二月初一(《玉匣記》)
    2、飛升:農曆八月初八(《龍泉觀通妸真人祠堂記》)
    3、寶誥:

    志心皈命禮(滇中昆明南滇金丹符籙長春正派流傳)

    明代真仙。皇清宰輔。悟玄元一炁。就金闕華峰。六根清淨宿慧。憶七十之身。三田寶貴。脫劫超九重之先。功濟生民。澤流後世。降魔護道。駐裔宗於龍泉。禱雨 祈晴。受勅封於貝闕。派分南北。為神仙之領袖。登傳天雲。作道院之玄宗。名列金闕。職偹鬥宮。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護國佑民真宰。神仙大梵真人。玄功廣法天尊。

    志心皈命禮(滇中昆明南滇金丹符籙長春正派流傳)

    玄門宰輔。道院法師。宿承宗風於長春。闡道大化於昆水。中和仁慈。雅正清真。作西南開山之祖。為中華承緒之間。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蓬島神仙。靈泉福主。扶宗闡化天尊。

    志心皈命禮(滇西保山長春靈寶派流傳)

    長春演教。永昌選仙。現身為玄教之師。宣法揚道德之妙。降跡京都。通州三河之縣。闡教雲南。三迤永昌諸府。遠離京師。忘世上之名利。遊歷雲南。傳正法於塵 寰。邊陲眾生。敷仰賑濟。法界群黎。有賴提拔。知真身心。周濟憫容常在念。識假性命。名利聲色盡著空。隨緣點化。度潘柴以成正果。貪心求雨。訓沈霍而明大 化。法通儒道釋教。訓遺謙忍慈儉。演傳夾頌鴻儀。宏開道宗玄門。西山藏骨。南國成真。弘祖師之法門。為玄裔之模範。大忠大孝。大慈大仁。開方啟教。靈應祖 師。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祖師。劉大真人。宗師保舉天尊。

    資料編輯自「道教之音」

  • 驚蟄打小人

    日期:2016.03.05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祭白虎

    祭白虎

    2016年3月5日農曆正月廿七 ──節氣「驚蟄」,驚蟄,古稱「啓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打小人

    打小人

    「驚蟄」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響,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動物昆蟲入冬以來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農民怕蛇蟲鼠蟻鑽出來破壞農作物,祭祀白虎星君的座騎白虎,以鎮壓蛇蟲鼠蟻。

    是日驚蟄,雷發東隅,潛蟄驚出。此時節,暖風細雨,草木蔓發,鳥蟲鳴啾,步入山徑或弄泉玩石,或漱齒濯足,林澗拾松枝汲山泉,焚妙香煮苦茗最為愜意,與麝犢共臥於松柏豐草間,與鶴雛共舞於百花深處,亦為樂事。

    中國民間傳統驚蟄將蟲蟻喻作搬弄是非的小人,這天有打小人的習俗,把小人的名字寫在紅紙上,然後用鞋子狠狠地打,寓意小人遠離,趨吉避凶和避免招惹血光之災。貴人相伴左右。後演變成為每逢驚蟄打小人祭白虎的習俗。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打小人」習俗有以下介紹
    感覺諸事不順,小人纏身?找個「職業打手」,幫您擊退小人吧!她們沒有發達的肌肉,也不懂近身格鬥,卻能把象徵「霉運」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

    職業打手

    職業打手

    說的就是香港道地的生活文化—打小人。這還可以看作是一種釋懷及轉運的渠道呢!打小人,都是由老婆婆負責的,她們打小人時口中唸唸有詞:「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

    打小人的祭文

    打小人的祭文

    想要親歷這種在港劇裡經常出現的場景?您可以到銅鑼灣的鵝頸橋底。這裡面對三岔路口,是最佳的「三煞位」,也是最理想的打小人地點。打小人時,老婆婆會燃點香燭、擺出木椅,築成一個小小的攤子,然後祭出剪紙白虎,拿出拖鞋來把小人打走!

    *廣東話,意即「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無法呼吸!打你的小人腳,打到你轉身就得逃。」

    「打小人」熱門地點:香港島銅鑼灣堅拿道西與軒尼斯道交界(鵝頸橋底)

    鵝頸橋底

    鵝頸橋底

    網上資料編輯

  • 道家養生「五步呼吸法」

    日期:2016.03.01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道家養生「五步呼吸法」

    道家養生「五步呼吸法」

    道家養生「五步呼吸法」

    一、「五步呼吸法」程式

    (一) 仰頭吸氣在盤坐、端坐、站立,最好是盤坐時,收腹提肛,仰頭吸氣,同時肩胛骨上提後夾、脊柱後彎,將氣吸足。

    功效和機理:在仰頭吸氣、拉長擴張氣管的同時拉長擴張了由16級次組成的支氣管直至毛細支氣管,可吸進比平時淺呼吸多數十倍的空氣,還可鍛煉頸、胸、腰椎和肩關節,防治該部位之疾,對抗生活、工作中脊柱總是前彎之弊端;起到拉抻胸、背、腹部所有肌肉、筋膜和擴張了胸腔的作用。

    注意事項:應用鼻吸氣,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初練期,仰頭不宜太過,吸氣量不能太多,防止頭暈現象產生。

    (二) 屏氣吸氣後暫停動作,此為過渡運氣狀態,空氣不再進出,且尚未進入肺泡,自感胸腹腔空空如也。

    注意事項:屏氣時間不宜太長,否則也會產生頭暈。

    (三) 頭正沉氣在口鼻不漏氣前提下,肩胛骨上提、向前、下放,同時松肩塌腰(關鍵訣竅),吸進大量之氣即自然下沉丹田。功效和機理:幾乎所有的人平時僅使用了一小部分肺的功能,導致廢用性退化、老化,採用這一呼吸法,將肺泡百分之百打開,胸腔內壓增大,使橫隔肌下移,擠壓腹腔臟腑下移,腹部自然外凸,可大大提高肺活量、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起到淨化血液、改善肺功能的作用。這是一種消耗體能低而收效高的有氧運動。

    注意事項:沉氣時一定要身心放鬆,才能達到良好的松肩塌腰之效,輕鬆自然地緩慢將氣沉入丹田。

    (四) 屏氣氣沉丹田後暫停呼吸狀態。

    (五)吐氣屏氣至功效恰到好處之時,緩慢將吸進之氣從口吐出,也可輕發「啊」音吐出。

    功效和機理(四、五):

    一是將肺泡全方位打開充氣至高脹率狀態,大大地改善提髙肺功能,淨化血液;

    二是屏氣使循環系統阻力增大,促使心率加快、心肌縮力增大,經常為之,自然就強化了心臟功能;

    三是屏氣結束吐氣過程中,胸腹腔內循環系統阻力突然減小,血流突然加速,呈現與胸腹腔外血管交替性的收縮、擴張,彈性得到有效鍛煉;

    四是使淋巴、膽道系統等所有循環系統都受到刺激鍛煉,有利於暢通排泄;

    五是由於屏氣後吐氣,血循環等液體流突然加速的反復為之,可起到藥物不能達到的全方位活血化瘀、氣血通暢、改善微循環之作用;

    六是由於快速血液流動的作用,血液內的膽固醇、血脂等就不可能沉積到血管壁,加上其他有益因素,自然就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已有心血管病者,也可得到自我改善甚或治癒;

    七是在反復進行沉氣-屏氣-吐氣和脊柱後彎過程中,對胸腹腔臟腑起到非常完美的全方位內按摩和刺激活化中樞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功效,提高相應臟腑機能,全面增強免疫功能,同時使胸、腹肌得到有效鍛煉。

    二、練習「五步呼吸法」應注意的事項

    (一) 從理論或實踐來講,屏氣時間與自身體質、心、肺、血管等功能成正比關係,行功者只有結合自身體質,量力而行,才能控制風險,恰到好處,功效卓著。初練、老年、體弱、已有較嚴重心血管疾病者,屏氣時間宜短,循序漸進為妥,預防頭暈現象發生,一定要將安全放在首位。吐氣應從口中緩慢均勻吐出為佳。

    (二) 將「五步呼吸法」作為獨立的功法練習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每次時間可掌握在5-30分鐘;最少做9次「五步呼吸法」,4個迴圈更佳,每一迴圈間隙做4個9次深呼深吸或平緩呼吸,最後一個迴圈做完,平緩呼吸4個9次後,擦掌9次,再雙手同時輕搓左右面部9次、雙耳4個9次、各搓頸椎9次,然後十指由下頜部開始向上向後敲擊頭面部9個來回,最後用雙手掌、背分別各搓左右腎區4個9次,即功畢。若時間緊,僅做搓手浴面也可。

     

    文章轉自微博

  • 接玉皇駕

    日期:2016.02.03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接玉皇駕》

    玉皇大帝

    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金闕雲宮九穹曆禦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在農曆的臘月二十五日這一天,是玉皇大帝親自下降人間巡視世間之期,以考察善惡良莠、功過是非,故各地百姓都很重視。而在道觀中,更要於前一天(即二十四日)晚上的子時,搭台、獻供、舉行隆重的接駕(玉皇聖駕)儀式,恭迎玉帝下界臨凡巡察,場面肅穆。

    玉皇大帝,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禍福。關於對玉帝的信仰,可謂歷史久遠,其始於遠古之時的天神信仰 和自然崇拜,當時先民們都尊稱為「上帝」或「天帝」等。至 宋代,玉皇大帝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當中都有了十分廣泛的 信仰,特別是在正月初九「玉皇聖誕」的這一天,全國各大道 觀都要舉行隆重道場,誦《玉皇經》、拜《玉皇懺》、上《玉皇表》,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道門興隆。而 普通百姓家也多去道觀請香、獻供,許願、還願等,以期消災 禳厄,賜福增祥。

    在農曆的臘月二十五日這一天,是玉皇大帝親自下降人間 巡視世間之期,以考察善惡良莠、功過是非,故各地百姓都很 重視。而在道觀中,更要於前一天(即二十四日)晚上的子時, 搭台、獻供、舉行隆重的接駕(玉皇聖駕)儀式,恭迎玉帝下 界臨凡巡察,場面肅穆,氣勢莊嚴。

    玉皇上帝,全稱:「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金闕雲 宮九穹曆禦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 帝」,簡稱「玉皇」或「玉帝」,尊稱「玄穹高上玉皇大天 帝」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等,
    俗稱天公、玉皇大帝、老天爺等。為眾神之皇。統領天、地、 人三界神靈,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
    玉皇上帝

    玉皇是僅次於三清道袓的至高尊神。玉皇所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禦諸天,宗領萬聖,主 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 群生;權衡三界,統禦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 萬天帝主。玉皇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陰陽禍福。

    《玉皇本行經》中元始天尊演說了玉皇本行修證的功德。 經中演說了過去劫中有一個光嚴妙樂國,淨德國王和寶月光 王后,因國王年老無嗣,社稷宗廟無法承傳,於是詔諸道眾, 遍禱真聖,已經半載,不退初心。一夜,王后夢境中感太上 道君與諸聖真,駕五色龍輿而至。太上道君捧一金容,毫竅 放光,照亮寶殿,王后大喜,乞求道:「今王無嗣,願乞此 聖為社稷主。」道君曰:「願特賜汝。」王后醒而有孕。懷聖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降生於王宮。幼帝敏慧,長 帝慈仁,後捨棄王位,於普明香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從 此,行藥治病,拯救眾生,使民安樂。先後歷經三千二百劫, 始證金仙,號清靜自然覺王如來。又經億劫,始證玉帝。

    《皇經》上元始天尊還演說了供養禮拜玉皇所得的三十 種上妙功德:一者諸仙贊重,二者先亡生天,三者宿殃解脫, 四者所往通達,五者無盜賊事,六者所求遂心,七者除水火 厄,八者橫事潛消,九者夜夢吉祥,十者疾病不臨,十一者 智慧聰明,十二者人見歡喜,十三者衣食豐盛,十四者子孫 榮貴,十五者六親見喜,十六者門族和睦,十七者除三惡報,十八者轉女成男,十九者形容端嚴,二十者為國大臣,二十 一者生為帝王,二十二者鬼神欽仰,二十三者得宿命通,二 十四者諸神護念,二十五者九族受蔭,二十六者處世長年,二十七者有情賴善,二十八者魔王保迎,二十九者決超三界,三十者白日上升。

    每年臘月二十五日,玉皇要巡察三界,考校眾生道俗的 善惡良莠,賞善罰惡。正月初九日為玉皇聖誕,各路神仙都 要為玉皇祝壽,道觀中要舉行盛大的慶賀儀式。玉皇在其聖 誕吉日的下午聖駕返回天宮。

    玉皇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
    無極無上聖。廓落發光明。寂寂浩無宗,玄範總十方。
    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資料編輯自網際網路

  • 因果與懺悔—苦難之源與解救法門

    日期:2015.10.29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 – 因果與懺悔——苦難之源與解救法門

    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

    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

    2015年10月27日至29日(農曆乙未年九月十五至十七日)下午,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重慶市道教協會協辦,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活動在重慶市渝中區舉行。兩岸三地高道大德同聚山城,共同探索弘揚道教文化新思路。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悔過修善,福應萬靈」,源於《三官經》「悔過愆尤,斷惡修善」,意在通過宣導悔過遷善、修養身心、正直化人,來教化引導信眾行善立德。

    樊惟證道長

    樊惟證道長

    (本文由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樊惟證道長在第七屆玄門講經上的交流講經講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高道大德,各位朋友,您們好!

    我是來自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的樊惟證,在香港全真龍門派的蓬瀛仙館皈依。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因果與懺悔:苦難之源與解救法門》。

    一、因緣難得,讀經先有恭敬心

    今天大家有緣在這裡讀到和聽到《太上三官寶經》,實在因緣難得。所以稱為難得,是因為經文提到當時天尊說法的物件是「一切諸天上帝三界十方眾聖」,而輾轉傳到人間,真可謂「人間難得幾回聞」。很多人常以為,現在要接觸道教經文實在很容易,所以讀經的時候也就很隨意,也不懂得珍惜經文。試想想,世界上能接觸到道教的人有多少?有些地方更加不可以上網!更不用談可以下載經文,或讀懂中文了。再者,還有更多的人仍生活在戰亂之中,而我們卻可以在這麼舒適的地方聽經學道,這種因緣你說是否難得?如果想到這種幸福,我們便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情去聽經,這樣恭敬心便產生了。

    二、清靜為本,參悟為要

    古人讀經之前要「拜經」和「展經」,先洗手和抱拳躬身,然後小心打開經書細讀,當中便需要一種恭敬心和清靜心。有了這個心,便可以進入這本經文的大意了。有一位本人十分尊敬的前輩曾經說過,讀經有五個方法,就是「參、悟、體、行、證」。「參」就是第一步,就是先要對經文有誠敬的心,然後開始瞭解經文的文字表意,再漸次入深,擺脫文字的約束,參悟先聖之「心宗」,那就是自然智慧。因此,本人今日站在台上面說話,只是從表像說理,真正的讀經是要用行動來修行和內心的體悟。如果我們參與了這次講經大會,然後回去跟人說,已經瞭解甚麼是《三官經》,這並不是真正的明白。

    三、疾病與因果關係

    《三官經》提到人間充滿罪惡,而中心思想是「故作是因,得此苦報」、「冤愆相並,並及子孫」,那就是因果承負的道理。經文提到世間的疾病瘟疫,與因果報應不無關係。人生在世,結怨太深,「冤讎相並,致生惡疾」。今生所受的刑害,是因為「前生不施,今生受之」。試想想,如果我們在路邊向途人說,世間的疾病和苦難都是與我們的前生、和結下的冤家有關,大家可以想想對方的反應會如何?不過,現在我可以向大家說了,因為我現在站在宗教的場合裡面,如果大家不容許我在宗教場合裡講因果承負,那麼你說我又可以在那裡講呢?何況因果承負思想是道教的傳統。

    既然在宗教場合裡,請容許我講述一個發生在香港的因果事例。香港有一間在大廈裡面建成的小道堂,一星期有兩三天是辦道教講座,兩三天是大眾一起拜懺誦經,另外有一天是免費為善信醫病。不過,那位元主持不是用中或西醫方式為人診病,而是他有一種能力,可以看到病人是真的病了,還是一種「因果病」。如果是前者,他會通知當事人早點看醫生,而後者則需要用宗教的方法對治。甚麼是「因果病」?那就是剛才提到《三官經》的「冤讎相並,致生惡疾」。我們宿世今生結下的冤家,我們今生是需要去償還的。(許多冤家,都是墮胎、殺動物而招。) 這個小小的香港道堂,沒有做任何的宣傳,但排隊看病的人很多,如果預約,一般要等兩、三個月後才會接見。至於藥方主要是一種元素 ── 懺悔。

    不少人聽到「因果病」便認為是迷信,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這種宗教體驗。對有真正信仰的人來說,當他們選擇了自己的信仰,或多或少都有他們個人的「宗教體驗」,得到神明的啟發,令他們一心一意去信奉這個宗教。《上清眾真教戒德行經》提到「天下有五難」,其中一難即「富貴學道難」。「富貴」不一定是指很有錢,而是當你生活富足時,便很難有醒覺心。你每天安份守己生活,便以為一生沒有過錯,那何需懺悔呢?如果你真的這樣想,你就是「富貴學道難」的其中之一了;而「反躬自省」用於道教,時間是橫跨前世今生。

    四、眾生受苦之源──造惡非善

    我們每天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班……這些全部都是為了自己做的。試想想,你有那些事情是用無私的心去做?《三官經》提到的「不敬父母」,不是指你打罵父母才是不敬,而是應該想想,我今天有向父母發脾氣嗎?媽媽在我工作忙碌時致電問候,我是否語氣不好便掛電話呢?其實這些行為已經是「不敬」了。《三官經》又提到世人「奸盜邪淫」,你或許會問:「我沒有偷,沒有犯強姦呀?」但請大家深思,你上班的時候有沒有把文具帶回家中?當每人拿一份紀念品時,又有否貪心再拿多兩三份?其實這已經是貪。至於在街上看到女生而生起邪念,這亦是「邪淫」;刻意穿著低胸衣服及短裙來表現自己,引人注目,亦是「邪淫」。引申說來,道教的「五戒」亦如是,不是不殺人、不做小偷便是守戒,而是你有這個邪念和小貪,已經是在作惡。

    再說,《三官經》提到的「不敬天地,日月三光」,表面上是解釋不尊敬天地和日月,但怎樣才是不敬天地呢?現在還有人指罵天地嗎?是的,我們不能否定世界上仍然有人會指天罵地,而不做好環保工作,破壞地球,也是「不敬天地」。不過,更多的是在光天白日下做惡事而以為沒人知道,暗室自欺,不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已經是不敬天地、日月了。

    五、冤家債主與科學

    再說回因果與疾病關係,經文提到了「冤家債主」這個概念,而「冤讎相並,致生惡疾」的概念是否合乎科學呢?當代中醫學很多都已有科學依據,但研究仍對炁(氣) 認識不深,這不關乎營養與物質。古人雲:「大藥即在體內」,所謂大藥,即妄心停寂了,真炁(氣) 自萌。炁(氣) 之存在陰陽,亦包含宿世冤家亡靈,古醫學叫「邪風」,可以另一空間影響人體物質,這是當代中醫學也沒有探討的,而中國天師道在歷史上驅邪治病 (《黃帝內經》雲「祝由」) 、又如佛教密咒治病、基督教的靈恩治療等,都是古人對宇宙實相之認知與實證,驗證三維空間的存在,實在不可只簡單用「迷信」二字而概言之。再者,上世紀一百年內,有一千項科學的舊發現已被否定,故知科學不一定是真理。

    六、解救法門的根本──真心懺悔

    當然,宿業非朝夕可消除,唯獨懺悔一門,真是世間之良藥。《三官經》提到很多解救法門,包括皈依三元、齋戒沐浴、誦讀經文、修齋佈施,其中最重要是「踴躍懺悔,悔過愆尤」。為甚麼呢?因為經文多次提到世間災禍和疾病都與冤家有關,如果沒有懺悔之心而誦讀經文,那是否可以呢?

    關於「懺悔」,大家都知道「真誠」二字是很重要。不過,很多人理解懺悔,以為知道錯了,向人家說一聲道歉就是懺悔,但這是用心的懺悔嗎?如果下一次同樣的環境再來時,我們會否再犯呢?以下請讓我說一個真人真事,作為完結:

    很久以前,我在香港看過一段記錄片,節目找了幾位心理醫生,為一些強姦犯做心理輔導。由於是自願性質,很多犯人都認為犯了案便是受刑罰,做甚麼心理輔導呢!最後,只有兩位犯人接受輔導。第一天,心理醫生向他們問了很多事情,包括犯案時的環境、當時你本來打算去的地方、受害人穿的衣服、你看到她當時是甚麼神態、你當時的心態又如何……第一天完結後,大家都認為這個輔導沒意思。如是經過三、四天面對心理醫生,到了最後一天,心理醫生突然要求他們互相扮演受害人,重演他們當日的事發經過。在角色扮演時,當時有心理醫生和輔導員在旁,而心理醫生仔細描述當時環境:「你是穿著校服的,打算回家做功課,而一個男人拿著啤酒瓶正一步一步走近你……」這時候電視畫面終斷了,下一個鏡頭已經是活動的中段,只見到扮演受害人角色那位男生在蹲下來哭著,輔導員在安慰他,那位男生飲泣說道:「我現在終於明白到我當日所做的事,原來她是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這個,就是真的懺悔。因為他當下體會到那種恐懼,讓自己切身處地去感受,思考會不會喜歡有人這樣對待自己?所受的傷害又是如何?這種內觀反照並不是口裡說一句懺悔或道歉就是,而是完全用心感受當事人的情緒,明白到當時的恐懼。有了這種「同理心」,便是真懺悔了。《度人經》所說的「齊同慈愛」,「慈愛」不是口裡說,而是用心感受眾生的苦樂。有了這個真心,便是真了。

    說經完畢,希望大家用心參悟,修身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來源:道教之音

  • 重視道經研讀傳揚道教文化

    日期:2015.09.18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

      欣逢盛世,中國道教協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於1996年組織發起對道藏經典進行整理編校,編修成一部新的傳統而實用的道藏,定名為《中華道藏》,這是繼明正續道藏經編纂以來新的一次大規模整理,是盛世修典傳統的繼續,得到了教內外的大力支持。

      經以為徑世界上的各大傳統宗教,都與其起源地區的文化有著不可分割聯繫,而宗教又在自己的創生和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經籍,並有自己宗奉不二的經典。生長於中華沃土的道教,與華夏文化密不可分,既是三代以來傳統中國巫史文化的繼承者,更是道家文化的直接繼承和發揚者,不僅重視華夏固有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中也包括對不同文化體系的吸收與融合。更重視自身經典經書的傳授、研讀、誦習和整理。在道教看來,道教經典的由來、傳授、奉誦等都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說:「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降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台,有道即見,無道即隱。」三元乃由道的妙一之氣分化而成,既是經誥「從本降跡」的起始,同時也是「萬物斯備」的本源。按《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中說是: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其三元分別是,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分為三。道教最高信仰的三清境三寶君則就是三元的形像體現,分別是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他們各說了十二部經,成為道教尊奉的三洞三十六部尊經。秘而藏之,以傳授有道之君。誘俗修仙,從凡證道,顯揚道德,同契妙理,保命護身,化育群方。 

      據《道教本始部》載:今之相傳的三洞之一的《靈寶經》,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鍾山。其後是葛孝先、鄭思隱得而師資相承,蟬聯不絕。藏於上清之宮,靈妙虛結,自然之章,玄古之道的上清經,太元真人茅盈曾師從西城王君受授,漢孝平皇帝時再度由西城真人於洛陽之山傳授給清虛真人王褒,褒又於晉成帝時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魏華存,後由楊羲許謐諸真相傳於世。洞神之《三皇經》自三皇八帝之後,其文亦隱。至晉武帝由鮑靚於嵩高山石室得見,自盟而受,後傳於葛洪真人,相傳行世。祖天師立教布化,先獲老君降授靈寶之文,再得老君授以《正一經》及正一科術要道法文,並得《太平洞極之經》,尊奉《五千言之文》,且始開道門經錄之授受。宗道德,崇三洞,秉真一,正人心,福國家,益世教。由此可知,道教經典傳授之神聖、演道教化之重要,故而被信仰者奉為必須皈依敬奉三寶之一,倍加珍重。

      道教在創立之後,其所奉持的經典道書在傳行中日益增多,為使之真正發揮傳揚真道,敷衍大義,為學道尋真者輔以正途之由徑,並使之在傳承中得到積累和豐富,六朝以來,歷代的道門高士都積極地對道教經典道書進行收集和整理。東晉葛稚川始訪搜天下道書經典,作遐覽著錄其目以傳存於世;繼有陸天師修靜廣集道書,刊而正之,以整輯遺蹤,提綱振紀。編撰《三洞經書目錄》,總括於三洞。並著書釋微,強調要以齋直整潔心身,持守正一盟威禁戒科略,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道俗歸心,大敞法門。再有梁道士孟智周依據三洞作《玉緯七部經書》,所謂七部是「三洞與四輔」,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是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太清乙太一為宗,大道氣之所結,清虛體大,道乙太清輔洞神;太平以三一為宗,明六合太通為一,正平之氣斯行,道以太平輔洞玄;太玄以重玄為宗,崇玄以致,以玄為太,道乙太玄輔洞真;正一者,正以治邪,一以統萬,遍陳三乘。「蓋乃總道化之教方,統玄門之正典,包羅群藝,綜括眾文」。至唐朝開元年間,在三洞四輔體系架構下,道教的第一部經典總集《開元道藏》編纂得成,不僅使道教的經典體系得到確立,而且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豐富和繁榮。宋朝時又編纂成《政和道藏》,並在福州雕板刊行,是中國印刷史重要文獻。其後金、元、明歷代皆有《道藏》之纂修,元道藏的重修,再度促進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開創了道教發展的新局面。明正續《道藏》編成,既綜括了各派道書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個文化整體,使道教的文化精神又重新被激揚起來,為各大道教名山宮觀所珍藏,視為鎮山鎮觀之寶。 

      道教所集的經書典籍,在道教看來這不僅僅就是幾千卷書籍,她的行世也不僅是文獻典籍的豐富,而是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由凡俗通達到神聖的由徑,只要潛心參究便可尋真得道,超凡入聖。《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說:經者,由通之徑也。《雲笈七簽》卷九中亦說:道學七經。經者,徑也,由也,常也,成也。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六朝以後,隨著道經得以系統的整理,道教經 授受的傳統得到繼承並高度重視,道經作為學道修真的由通之徑的重要性在道門也得到了落實和強調,修道者的在道門的道階品秩與參究經書多少有了密切的聯繫。《三洞修道儀》說:凡初欲學道,先到師門受訓,性情稍淳後授三戒五戒,稟承戒律稍精方可得求入道,再經過一個階段始可入靖誦經,思神行道,次後不選年代,經業轉精方參洞經,詣三師請授正一盟威 ,授正一法文諸經;而後進階為洞神道士者必須參學洞神十二部經;進階為高玄道士必須參究道德、西升、玉曆、妙真、寶光、枕中諸經;進階為升玄道士必須參究明真、玉匱、升玄諸科儀經卷;進階洞玄道士必須參究靈寶洞玄諸經;進階為三洞道士則必須授受三洞經教、九真科法;再進則為大洞道士,就為得道者。由此可見,學經多少不僅是學道進階的由徑,也是衡量道行高深標準。是故《正一修真略儀》說: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祗,制魔伏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故能濟度死厄,救撥生靈,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經、金書寶 為之津要也。

      經以載道,道教的經書雖然包羅至廣,但其所要闡明的則是她信仰核心—神仙之道,也就是說她的經典的編纂和經典體系的架構都是圍繞這個信仰體系的,否則就不是道藏。道教徒參學研習道經的目標就是要學道悟道、修道證道、傳揚大道、度己度人、福國裕民,最後成為得道合道的神仙,是謂經以載道。比如關於道經中的三洞義旨,《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說: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又說:三洞經符,道之綱紀。修服者因茲入悟,研習者得以還源。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從上述的一段經文中我們可知道,三洞經本乃是通達於玄妙之道的,只是洞神、洞玄、洞真各個所妙化的道的境界不一樣而已。從社會的現實和修道者的實際來說,道書中所闡述的天人哲學和長生度世的道理無不發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啟示。《度人經》說:仙道貴生;仙道貴度;仙道貴實。直發道旨。並告曰:無文不光,無文不明,無文不立,無文不成,無文不度,無文不生。通玄究微,能悉其章。信行道者,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自,齊同慈愛,咸行善心。《道德經》則說:道者,萬物之奧。又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為何是萬物之奧;萬物又為何莫不尊道而貴德。唐著名道士吳筠曾作《玄綱論》闡述其要說:道者,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德者,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群生不知謝其功,百姓不知賴其力。又《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度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清淨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正己化人。總之,經典所載之道和教化之方,道德性命之學,長生度世之妙等等無不備載,所有的信行修煉、教化濟人的要義都是作為道教信仰者必須參究明瞭的,否則就難以承揚起自己所信仰的事業。吳筠在《玄綱論》中曾說:道雖無方,學則有序,故始於正一,次於洞神,棲於靈寶,息於洞真,皆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亦說: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道;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徑。並說:經以斂心,經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為此,道門還專門編輯了日常誦習的功課經供信仰者誦習奉持,並強調是以功課為課己之功。

      經典的極其重要性,《雲笈七簽》卷十中所引的經文說:夫守道之法,當熟讀諸經。並說:夫道者,謂道路也。經者,謂徑路也。

      行者,謂行步也。德者,謂為善之功德也。法者,謂有成道經,可修讀而得道也。謂有成道路之徑,可隨而行之。作為一個道教的信仰者或研究者,要想真正地弘揚和研究道教就當潛心研習經書,了而悟之修身護命以度己,得而發之以啟迪世人。也只有皈依日誦參究持之以恆,才能如《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所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誠然,奉誦經書最重要還是要讀出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深邃博大的《道德經》五千言,兩千年來研讀註疏者難以其計,《道藏》收錄了百家,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故而能自成一家。以至今天我們還會日誦日有所得,並越來越感到她的偉大和對現實社會與人生啟迪。又如《度人經》中的名句「齊同慈愛」,平平常常四個字,包藏著深刻的人生的哲理、和諧社會人群的至理和為人度世的原則,值得人們細細品味。讀經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所得著書以傳於世,集己之學上繼往聖下達來者;一方面是個人所得以為今用,二者同樣重要和可貴,對社會和人生的價值也有著同樣的意義。道教豐富的經典道書和經書中許許多多的警世箴言,只要我們能靜心研讀,必定會學有所得,得有所用。但對經書及箴言的研讀,即讀經的理解與心得,還應付諸生活實踐,通過實踐來履行體驗,對務道者來說就是要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登山一樣,只知道山的秀美清新、山的空曠幽靜、山的險峻宏偉、山的物種繁華等等,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會有更真切的感受,否則是不可能完整的。也就是說,只有不斷實踐或修行,研讀經書的理解和心得才能得到不斷深入和昇華,利益心身,並能惠及他人和社會,福國裕民。

      道書經典的傳授、研讀與整理,是神聖和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成為傳統宗教且為人們尊奉的前提。社會不同人群都可以從中受到啟益,學道修道更是可由此登堂入室,了悟道意,從凡入聖,合道冀仙,精神昇華。歷史地來看,道經的整理和《道藏》的編修,往往是道教文化承傳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開始,這種承傳和發展又往往帶來道教新的興盛局面,不僅使道教的經典體系得到確立,促進了道派和道教文化的整合,並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得到豐富和繁榮,使道教得到「中興」。從某種意義上說,《道藏》及其所有的經書,她所記載的中華古代文明,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共同創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文化寶藏,道藏所集經書,內容豐贍,涉及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文學藝術、衛生健康、經書整理、道德教育、科學技術、民俗觀念等我國社會歷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不僅是道教界的,同時也是整個華夏民族乃至人類所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經以為徑,經以載道。讓我們都來重視道經的研習和整理,傳揚道教文化。 

    (文章編輯自龍虎山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