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籤 ‘道教信仰’ 的彙整

  • 道教信仰與道家文化之關連

    日期:2013.01.15 | 分類:談天說道 | 評論數:0

    梁德華道長講辭
    二零一三年一月五日 於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分校)道教講座

    前言

    今天承蒙泰國道教華光寶殿及道教華光龍師體育會成立六周年紀念雙慶籌備委員會林施紅霞主任委員、葉倡吉統籌暨各位委員及華僑崇聖大學的邀請,主持有關道教的學術性講座,道末一方面感到十分高興,另一方面也覺得十分慚愧。

    作為一個道教弟子,能夠在海外一個以佛教為重點宗教的國家裏的高等教育學府 ─ 大學主講道教文化,這是本人特別高興的原因。

    不過,本人雖是皈依道教三十多年,屬全真道龍門派三十二傳弟子,自少跟隨先父薰陶在經壇裏,是香港蓬瀛仙館的道裔(第二代),也是蓬瀛仙館經懺導師,總覺得,道體弘深,道術多門,而自問資歷尚淺,在各位學者大德面前,班門弄斧,也確實感到慚愧,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指教。

    道教,在當前中國流行的宗教中,是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曆至今是4710年,他有濃厚的民族思想背景,是宗教和文化的綜合體。

    今天要在一個小時的講座,講述道教文化並不容易;所以,我只從兩方面簡略介紹。第一是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第二是道教的科儀與德育概述。

    (一) 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

    「道」這一詞,起源甚早,代表「天地之本源,萬物之衍化」,這是文化的根源,由此化生為道家、為道教。道家是古時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之一,見於《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談之《論六家要旨》;而道教則成教於東漢末期,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二十四治區,見《道藏輯要》。

    道家和道教是血脈相連,互相照應,道教是宗教,道家是哲理,道教很多儀式和經義,都源自道家的理論支持。

    現舉以下例子:

    道教供奉最高的神仙為三清道祖,居中的「元始天尊」,手捧寶珠,或右手虛拈,左手虛捧(即左右手上下互相懸空作抱球狀),象徵宇宙未分,陰陽混沌之時的精氣──「炁」,稱為無極;左邊是「靈寶天尊」,手執陰陽鏡,象徵無極生太極(宇宙);右邊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手執一扇,象徵兩儀(天地)。

    三清道祖的形象,就是道教神仙信仰之體系「一炁化三清,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萬物。」表示「道」是天、地、人三界的本體,一切事物的根源。

    太上老君的《清靜經》也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約『道』。」

    道家以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和黃帝《陰符經》等哲理經義作為寶典,道教徒奉行修己度人的基礎。相傳太上老君化身老子,莊子號南華真人,軒轅黃帝乃中華民族祖先,道家始祖。

    道教神仙信仰與道家聖哲老子的思想互相結連。《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為之名曰大。」;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兩者同說,「道是無極,一是太極,二是兩儀。」所以說道家思想和道教科儀是相輔相成,互相照應。

    道家和道教同以「道」為本體,道教的信仰即以三界(天、地、人)為體系,包括(天界)神仙、(地界)鬼魂和(人界)人類,所以有生死之說和變化鬼神之說。

    所謂生死之說:一切生命都是有生必有死,生死的變化依賴着善與惡和禍與福的因果報應。善人得賜福長壽;惡人獲降禍厄困。

    鬼神之說,積善之人果報得道,位列仙班,永得人身。作孽之人,三魂化體,七魄離床,沉淪六道,不能超昇。

    (二)道教科儀和道家哲理概述

    道教科儀

    「科」指仙經懺本,「儀」指祭祀儀式。科儀共分祈福和度亡兩類別,神明分先天神和後天神。先天神是道炁衍化的神明,如三清道祖、昊天玉皇、五方五老、太乙救苦天尊……後天神是人經過修行得道或對民族國家建大功勳,被皇帝敕封或由人民奉祀,如張道陵天師、呂祖師、觀音大士、關帝等。

    道教信仰既是三界為體,自然地,祈福是向神明祈求賜福消災,趨吉避凶,例如禮斗科儀是求健康長壽,除病延齡;拜懺科儀是求解厄避難,保安消困;度亡科儀是幽科,為死去亡靈解除罪孽,勸化歸正,協助亡靈懺悔,得以輪迴超昇,重返人道。

    無論是祈福和度亡的科儀,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拜祭儀式、不同的道場佈局和秩序。例如為生人祈福屬吉祥法事,袍衣和壇飾都是紅色為主。為死者超度屬喪亡法事,袍衣和佈置以素色(黃/白)為主。最重要的是,所有祈福和度亡的仙經懺本,內容都是以讚頌仙真、勸善修德、因果報應、警覺悔改和感恩報本為主。不論對象是生人或亡靈,都是勸化信眾修善,導引他們承負因果。

    道家哲理

    道家的寶典《道德經》、《陰符經》……等等都以自然定律、五行變化為哲理,教人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用無為不爭、以柔克剛、包容共存、五行生克、陰陽變化等哲理勸化人性,返樸歸真。這使人明白處世之道,放下個人私慾和執著,用於處事待人,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學術,與道教的經義相互吻合,同出一轍。

    總結

    這次講座,道末謹以簡易的方法來介紹道教和道家的基礎,實在貽笑大方,敬希原諒。期望將來持續往來交流,探討道教文化,共揚道義,使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謝謝。